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 某公司成立之初,任程某为公司董事长,李、王、黄、于四人为公司股东兼董事。并在公司章程第33条规定: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并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或不履行职务时,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会议,并应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通知全体董事。  相似文献   

2.
华军 《经营管理者》2001,(11):31-31
<正> 编辑同志: 我是一家贸易有限公司的股东。周某是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2000年3月份,某私营编织厂供应给贸易公司的编织袋产品质量低劣,造成贸易公司经济损失3万多元。由于周某与私营编织厂的厂长是亲戚关系,因而周某一直没有向纺织厂提出索赔。我作为公司的股东,多次要求周某向法院起诉编织厂,但周  相似文献   

3.
最终控制、权力制衡和公司价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最终产权的观点,追溯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链,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并没有发生分离.考虑权力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当控股股东的控制力和其现金流量权分离越大时,公司价值越低.股权制衡和控制权竞争程度越高时,公司价值越高.说明在目前我国对小股东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股权和控制权结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大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情况下,公司董事会被视为股东利益的代表,在保护股东权益、维护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应,各国公司法也都赋予了董事会以至上权力。然而,现实中董事会的作用饱受质疑,一些董事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宏智科技的股权之争为例,研究了股权设置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制衡结构并不能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恰恰相反,董事会总是被某个控制性股东完全控制,并在巨大控制权收益的驱动下,不顾其他股东利益而将上市公司掏空,引起各股东之间激烈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局面。我们认为,被有些学者所称道的股权制衡模式,并不比被大家广泛诟病的“一股独大”更有效率。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中,股权设置不能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根本问题,而加强保护投资者的法制建设,约束经营者的具体行为,才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加强企业领导机构权力制衡,形成科学的决策管理系统 公司董事会是在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具体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并对公司股东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