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概括为类型化、性格化和心理化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小说变化演进和成熟繁荣的历史轨迹.早期汉魏六朝小说,“初陈梗概”,其人物形象过于简略,类型化用笔始见端倪.至于史传中的人物,唐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中的人物,也多属于类型化的.王国维曾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文学小言》)这话尽管不无偏颇,但杂剧人物形象之类型化特征是不成问题的.明清小说是一个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新思想的产生,无论在小说美学理论上或创作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水浒传》写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是血肉饱满、个性异常鲜明的性格化的艺术典型.而到清代《红楼梦》,则完全摆脱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它已成就为精雕细琢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小说美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内容方面看,中国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中国小说美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理论概括、理论表现。因此,中国小说美学必然反映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特点,必然反映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美感心理、欣赏习惯等等。这使得中国小说美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小说美学或西方现代小说美学。(二)中国小说美学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大家知道,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相似文献   

3.
文艺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社会。我们读外国小说时,很容易感觉到都习惯于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描写的特色。这固然有助于深刻地展示作品的主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而这种艺术特色,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尤其是前期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环境往往是展现在适应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故事发展中和情节变化里,以独有的艺术特色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大花园。《水浒》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如此。它虽然没有全面展开农民苦难生活和社会黑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划时代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准确地测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小说史上高踞于讽刺艺术高峰的位置。他认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说,前无古人。他还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说,后无来者。其主要标志,就是在喜剧形象的刻划上,实现了由类型化典型向性格化典型的飞跃,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江淮论坛》2004,(6):135-139
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的使用极为普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预叙会削弱悬念,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并没有削弱悬念,甚至有些成功的预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悬念,这和中国古典小说运用的预叙形式和特点有关。随着小说艺术的进步,预叙的形式也日趋完善,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体现出不同特点。尽管影视艺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的表现优势,但它又无法取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长。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改编实践表明,经典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实可以改编而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典型和类型的内涵及它们表现在艺术上的特征,二者有显著区别,典型高于类型.文学发展史上,由类型化创作转向典型化创作是人物艺术成熟的标志,它与社会进步、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及创作者的文化品格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再现艺术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中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回旋往复的宇宙观和以流动视点为特征的散点透视法无论对小说环境场面的局部描绘,还是在小说整体布局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制约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的审美时空。当前美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作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罕见,本文试图从审美时空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线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诗文同体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存在形态,两者之间的互渗互现促成了小说艺术的有机整合.诗歌的抒情性和描摹功能凸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本文试图阐述诗歌的叙事性和小说的故事性之间的传承关系,论述了诗歌在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叙事模式中的作用,并以此揭示古典小说的文体演变.  相似文献   

11.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孟祥中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它的艺术成就居中国古典小说之首,已是众口皆碑。《红楼梦》的艺术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蜚声文坛,这是因为它在《水浒》、《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小说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向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管先恒 《江淮论坛》2014,(2):183-186,192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代表的《红楼梦》在文学伦理学研究方面有巨大价值,其文本在伦理选择、伦理禁忌及伦理环境等方面都呈现出深刻的伦理意义。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伦理责任和伦理倾向等也可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观照下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中外卓越的古典中长篇小说,无不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进步的思想倾向、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历史阶级的局限性。然而,在古典小说的研究和评论中,必须学会鉴别和区分作品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与真抑假扬的艺术手法,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读懂古典小说如《红楼梦》、《上尉的女儿》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酷爱中国古典小说。他不仅从《紅搂梦》、《三国演义》等艺术精品中汲取了丰富的美学营养,而且还自觉地从这些文学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宝贵财富。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爱好者,而且还以其超人的思想深度与极高的文学造诣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了独特的品评,批判和研究,从而推动了国内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毛泽东的大力提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它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创作进入"自觉"时代。文章从唐传奇题材内容、唐传奇代表作者创作意识的觉醒和创作实践及社会氛围、唐传奇艺术成就与影响等方面,探讨唐传奇小说艺术创作的"自觉性",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唐传奇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李贽,把《水浒》称为“天下之至文”把作者称为“传神写照妙手”。“至文”一语,力排“儒者每薄之”的传统偏见,给古典小说以应有的崇高地位;而“传神写照”一语,则是精确地道出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在人物描写上的一个主要特点,为确定其“至文”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实即总结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一条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局势在经过明清之际的繁荣气象后陡转直下了。李汝珍(1763—1830)的百回小说《镜花缘》可以说是这一创作趋势的一个奇特的句号。它在全面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从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标准的传统进行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审美素质的主要体现为 :生活的故事化 (情节化 )、人物的性格化、艺术的虚构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小说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而古典小说理论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把钥匙,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认真研究和批判继承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凝有助于促进我国古代文论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可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为此,本刊特辟《中国古典小说及其理论研究》专栏,以期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