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延伸,是自我实现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峰体验时人的四个特征,即释放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独特性,并将该学说运用到现行课程改革中,分别论述该学说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结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剖析。安妮通过不断满足自己多层次的需要,获得高峰体验,塑造完美人格,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从孤儿成长为生活的宠儿,并初步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安妮的成长道路与人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常规路径相吻合,满足了大众读者的心理需求,使读者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也是《绿山墙的安妮》在文学市场上广受青睐、长盛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以“艺术家是体验的阐释者,接受者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为纲,抓住“体验”这个核心概念,把文艺活动中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者、世界四个要素及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两个过程都联结了起来并体现出其特征与关系,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是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使得深层审美心理学由前科学阶段和潜科学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他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具体贡献有:其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心理的开掘,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追溯到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童年的经验及其根本标志: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其二,对艺术本质作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阐释,认为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性力的升华.其三,对艺术创作作了深层心理学的揭示,具体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等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四,对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进行了共同的深层心理学的探索,认为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力冲动.其五,对幽默、喜剧性、令人害怕的东西等等美学范畴进行了精神分析,寻找了它们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朗菲德在西方审美心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系统的审美心理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闵斯特堡、普芙、布洛的理论,论述了审美态度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从洛宰到费肖尔到立普斯,结合浮龙·李和谷鲁斯,论述了审美交流中的主客合一;提出"统一"概念,论述了审美完成中的统一与想象.  相似文献   

6.
由于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性的特性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主要关注其断裂、理性化和反思性特征.实际上,反传统、理性化和反思性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了西方现代审美思想和现代美学流派的发展,并使其呈现出反叛西方审美传统、反对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审美局限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发展及演变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发展变化,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中两大流派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并着重分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深远影响和跨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渐升高和诊治水平的提高,临床肿瘤学的教育显得越发重要,本人就肿瘤学的教学现状,结合目前肿瘤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特点,浅谈心理学与人文学在临床肿瘤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陕北宗教彩塑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透过古老的艺术形态,揭示传统文化的真谛,使其合理和优秀的成分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传统大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彩塑表现形式的分析与比较,体现出陕北宗教彩塑的纯朴美、雄浑美、装饰美特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情感。是写实性与写意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教育体系.在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暴露出强调专业忽略兴趣,重科学轻人文的问题,其中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显得尤为缺乏。文章从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探寻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从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发掘第二课堂的美育功能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着手,探索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2.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社会审美需求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文化整体发展和前进运动中差异性与共通性相交错的历史大背景下,首先以人类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展开论述的逻辑起点,继而从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诸多层面,分析了社会审美需求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可变性(易变性)。然后,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人生这五个具有关联性的方面,阐明了当代的审美走向,在常量与变量互动中所呈现的趋同性。最终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一个以多元化为主构架、以和谐化(或自然化)为主焦点、以创新化为主诉求、以综合化为主轴线的四维审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悲痛的审美体验之后,却是失重的情感分量。审美生存的内在悖论发人深省。这一生存模式在美学史和当代语境中高标独领,长久以来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化生存模式的期望。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感性化和自由化。考察人们对审美生存的沉思录,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质疑和批判的视角。综合地来看,审美生存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解脱之道;其次,它伴随着感性的沉迷;最后,它指向对痛苦的疏离。  相似文献   

16.
否定文学性的西方文论可能有历史价值,一旦“自我关涉”,就暴露出致命的悖论。理论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与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为敌。这不仅是西方文论,而且是一切文艺理论的弱点。只有饱和的审美阅读体验才能给理论以生命。理论如果不能阐明审美体验,是病态的,苍白的。本文通过对贺之章的《咏柳》和《武松打虎》的微观分析,说明审美阅读的任务并不是为理论做附庸,而是和理论做搏斗,只有拥有审美体验的优势才能对理论进行同化、征服,甚至颠覆。每一次阅读,应该是一次审美的精神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