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对我国道德建设理论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道德理论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国的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需要,进一步创新道德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1984年程立显同志在《试论道德权利》一文中明确提出道德权利以来,在伦理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道德权利的概念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接受和采用。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教材(1989年版)也引入了道德权利这一概念。但对于什么是道德权利,为什么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科学范畴并没有论述。本文试图从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利益概念和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内容,认为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利益观,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立足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极端重要性,科学地规划设计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地指明了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方法途径,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后的十余年里,社会主义历经曲折,资本主义势头不减,且兴盛的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为资本主义制度竭力辩护。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挑战促使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为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寻求对策,而当今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使他们对基于实证分析的社会主义必然性论证丧失信心,因此转向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受重视的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诉诸"道德工程"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实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但这种转向的致命伤在于,在否定必然性、强调规范论证的道路上走得过远,纯粹将社会主义的实现寄托于抽象的道德辩护之上,成为一种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脱离现实基础的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决议》又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明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炳兰 《南都学坛》2007,27(6):110-112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理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有:明确提出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阶段;明确使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试图划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界限;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在于同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强调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普遍作用,提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兴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它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再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这一思想主导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它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经验的总结。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文化理论,对于切实贯彻执行这个纲领,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了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不仅对当前改革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从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内容,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社会转型期间,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价值,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道德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建道德辩证唯物论和国民道德生产总值(道德GDP)说和道德不确定性指数模型;同时针对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民道德GDP建设实施构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群众概念,但是通过马克思及相关经典作家的论述,仍然可以概括提升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而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是马克思群众观的重要基石。在马克思之前,中西方传统群众思想中,都未能发现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通过深入实际,为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并明确了其3大特点:实践性、人民性和政治性。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可以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扩大群众基础、增强执政基础、践行好群众路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区分开来,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方法论上讲,其意义就在于坚持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应有和现有的统一,即把应当如此的东西和实际如此的东西统一了起来。 现行的伦理学教科书都是笼统地讲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及其主要范畴等,只字不提社会主义道德。这样的道德概念不仅在理论内容上比较空泛,而且在道德实践上也难以遵循。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也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一层次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建立在正确反映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全面地分析社会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社会成员的道德实践、自我修养,让社会成员感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这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现实和时代发展的新态势,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有着四重使命,即解读时代、把握时代、顺应时代和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