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实现所谓“政党轮替”。陈水扁随即强调“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要在既有的良好的基础上,加强与各‘邦交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强调“改善与现有‘邦交国’的关系为第一要务”。[1]陈水扁及其“外交部长”田弘茂在各种场合重申:“我‘外交’政策系超脱党派之外,具有一致性与延续性,不因政权更迭而出现政策大转弯”,“我‘国’将持续履行所有对外签订之条约、协议或议定书”;“我‘国’所承诺之援赠及援外…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自参与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实现总体外交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中日关系中相当经久、广泛和深刻的紧张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中很少数特别令人担忧、也特别催人思索的方面或问题之一。不仅如此,尤其具有忧患意味的是,这紧张的最突出、也最具深远危险性的特征,在于中日两国各自很大部分国民之间(甚或略为夸张地说是中日两个民族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亦即一位中国作者最近一篇重要文章的副标题所说,是“中日民间之忧”。[1]该文以某种报道文学似的生动有力的方式,加上冷静的理性思考,列举、警示和谈论种种现象,那是我们大多数人总的来说其实都相当熟悉,但往往远不那么勇敢… 相似文献
5.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元首或高层领导人外交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方式。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也十分重视中国新任领导人的首次外访,并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始建于一战后 前身是“国际事务协会”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美国和英国都想依靠战胜国的优势地位,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国际社会体系。同年5月30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皇家饭店会晤。经过协商,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国际事务协会”,为其提供外交政策上的支持。英、美两国分设两个支会。即“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和“国际事务协会美国支会”。 相似文献
7.
"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亚太大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2002年,十六大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确定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8.
<正>同里根的隔洋较量中美1979年建交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里根上台后,分歧进一步发展,1982年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就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