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市场失效王小龙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市场化改革中市场失效的涵义资源配置可通过两种经济手段调节,一是计划或政府,二是市场。市场经济则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方式。市场调节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象台大机器可实现社会资源的...  相似文献   

2.
学界多从现象和数据出发分析产能过剩,忽视了产能过剩的本质和形成机制。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产能过剩出现的频度、强度也较高。政府干预会加剧产能过剩,但也在制止产能过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能过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既有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也包括产业自身的因素。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产能过剩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并与产品的供求周期密切相关,但其根本是市场因素。产能过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力促其最小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念不能解释产能过剩问题。文章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产能过剩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滋生腐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既有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也不乏经济原因。而近几年来、就经济领域来说,人们强烈感受到一种腐败现象,就是与商品流通相联系的行贿、受贿。认清滋生这种腐败现象的条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目前的改革形势,以及进一步推动正在进行中的改革。一要正确认识腐败现象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必须分析作为调节商品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是怎样发挥它的作用的。作为调节机制的市场机体,其构成要素有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而市场机体内诸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价格改革从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0个年头。10年的价格改革在刺激生产、调节供求和繁荣经济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迅速发展,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困难。人们从不同认识出发提出了种种不同看法:如过紧的经济环境;不合理的企业制度;价格改革与企业改革次序的错位;宣传中的偏差和心理波动。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是改革目标和方向的根本错误所致。看法尽管多种多样,但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固然同目前国际市场提供的机遇相联系,但是,国际市场的机遇只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契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反映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借助外向型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可以摆脱改革的困境,加速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形成,借助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加入国际竞争,可以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进程,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是由资源资本化、权力资本化、经济市场化三条线相互纠结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资源资本化和权力资本化的阻碍和挤压下,市场化的生长和发育极其艰难。资源资本化的路径,我们依赖的时间过长。同时受利益诱导和驱动,权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市场,我们又没有以强有力的制度化、规则化建设来硬挤权力化操作与干预退位。当然,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资源资本化、权力资本化和经济市场化三者的相互纠结和相互作用状态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极为不…  相似文献   

7.
一、技术市场形成的背景及其重要作用技术市场的蓬勃兴起,是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中国的一个特有的现象。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这就是技术开发者和技术使用者的长期分离。在旧体制下,我国主要科技力量配置在独立干企业之外的科技机构和大学,技术拥有者和技术使用者处于几乎完全隔绝状态。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改变了过去那种技术无偿使用的作法,技术的商品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时,技术市场便应运而生,充当起联系技术拥有者和技术使用者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改革的深入,最终必将建立起一种新的目标体制。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四大错位现象,即应试与考试的错位、标准与导向的错位、社会与学校的错位和形式与操作的错位。针对这些错位现象,我们应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再定位;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过剩主要是因政府经济职能错位而引起的政府行政力量对于经济运行的不适当干预,结果导致市场经济新体制发育受阻。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过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微观经济职能的过剩;直接经济职能的过剩;纵向经济职能的过剩。改革政府过剩经济职能不仅着眼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量的分解或转移,而必须着眼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重构,以此来实现政府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对于国民经济的合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从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到宏观调控体系,从市场供求状况到人民生活水平,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问变化最大、成就最大的是什么,当公推民有经济的突起和发展。市场机制调节程度最高最深的是民有经济,国家宏观调控越来越多地以民有经济为对象,市场上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由民有经济提供,人民的就业和收入越来越多地依赖民有经济。海内外公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地走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即“新体制增量式改革”的道路,这里“新体制增量”的物质内容就是民有经济。一个铁的事实谁也否定…  相似文献   

11.
王秉言 《理论界》2008,(1):9-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房地产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新一轮经济景气。中国住房制度的市场化方向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房价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和正常市场现象。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来调控市场,通过创造极大丰富的住房市场来不断满足民众日益丰富的住房需求。中国的住房保障体制,要从初级阶段具体国情出发确立。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3.
论东北经济中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振兴东北的核心问题是调整政府和企业关系的错位, 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权力对经济权力的替代甚至扭曲。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行政权力替代了企业权力、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中国的改革是中央政府权力下放和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各权力主体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态博弈。在计划经济重灾区的东北, 权力的下放没有把市场主体培育起来, 却使有些政府部门和个人变成利益主体。所以, 东北要振兴, 必须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整个市场放权, 才能实现市场的各种权力对等,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李嘉图和斯密创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经济运行调节理论以来,不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派,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都把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看作是经济运行调节的两种基本形式。其实,由于制度条件的充分与否、市场体系的差异、政府职能的不同等原因,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会发生某种变异或变态的情况,从而衍生出第三种经济调节形式,即变异调节。至此,经济运行的调节形式就不再是两种,而是三种,并且三种形式在调节机制和调节功能上有很强的消长制约作用,甚至误导经济运行的方向,这一点在实行经济改革的我国表现得很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八大文化错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错位,即用本民族传统哲学的东西去扭曲和附会西方哲学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文中例举八个最为突出的例子说明这一文化现象并分析了文化错位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宏观调控职能的新模式传统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功能,不承认市场机制在传递信息、调节经济活动、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片面地夸大市场的负面效应,甚至把市场机制当作社会无序、政府无能、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及失业、贫困等现象的同义语。因此,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实践中,市场机制被排斥,用单一的、纯粹的政府指令计划取而代之。政府不仅在总体上和全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社会经济增长问题时,一般归结于物质基础、政策导向、生产本身等表象要素的影响,在探索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上,只考虑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提及过道德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整理,没有形成道德对市场经济的系统理论,也没有提出道德规范如何对市场经济出现失控进行调整。实践证明,光靠市场和政府两种调节作用是不够的,从现有市场缺失现象看,第三种调节即道德调节对维护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已由对旧体制的单方面突破转入了总体配套建设新体制的阶段。劳动力资源的分配应当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用工行为的劳动管理体制。培育和建设我国劳务市场是建立新的劳动管理体制的必要条件。一劳务市场并不是作为一项劳动制度改革的措施出现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可以从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劳务市场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西部社会经济的高速、全面、跳跃与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及原材 料工业应成为西部的一般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及流通、科技、教育、旅游产业,应成为西部的主导产业,在所 有制结构方面,西部要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导+以非公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格局-在市场体系方面$西 部要形成一个统一、完备、开放的市场新体系-在政府体制方面,西部要形成一个调节、发展、改革三位一体的 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纪良纲 《河北学刊》2001,21(5):36-40
中小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贴近市场,主要依托市场力量求得发展,其运行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市场中介组织成为促进与调节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从理论上讲,市场中介组织将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从实践来看,市场中介组织也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由于市场中介组织的出现,在市场运行中就形成了“政府——市场中介组织——中小企业”关系链,并构成了新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