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音乐作品实际上是由意旨符号和音乐符号两部分组成。笔者将青藏地区音乐文化中那些具有固定内涵指向的模式化乐句,界定为青藏高原音乐的“原始歌腔”即音乐原型,认为其在结构类型上属于“音乐原型意象”,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大多数具有青藏高原原生态魅力的音乐作品的基本乐句实际上都是这些原型意象的不同变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刘红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一书的研究内容给予的相关评述,笔者认为,“华中卷”中的研究内容,是湖南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卷的研究多是对某一信仰体系的个案研究(“点”的研究),而缺少对某一个案中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面”的研究)。另外,本卷的选题面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地理区域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出版中,考虑增设“补卷”部分,以增加对“华中”区其他省份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民间音乐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由于具有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民间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并肩负着对抗国家法霸权主义的重要使命登上了法学舞台。由于其概念的过于宽泛和模糊性,“民间法”只能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加以使用。在民间法的进一步具体深入研究中,也许“民间规则”这一概念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加以使用,但由于其概念的相对狭窄,无法涵盖所有内容,加之民间法研究中的悖论———地方性与普适性的悖论———引发的矛盾,“背景性知识”作为辅助性的分析概念“隆重登场”。“民间规则-背景性知识”二元分析模型,是为解决民间法研究中的这一矛盾所做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原生态音乐生态的加速退化,我国传统原生态音乐形式也正逐渐加速衰落乃至消亡。正确认清我国原生态音乐的生存现状、存在问题及基本特征,主动积极地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多样化是理性且务实的。从原生态音乐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艺术发展与进步、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原生态音乐的市场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音乐领域,通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衍生出了"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加上中国音乐界现在公认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现在就有了四种声乐唱法.唱法的分类有其内在的规律,原生态唱法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理论界尚无定论,由此引发出对唱法分类的思考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得不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对原生态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信多年来一直耕耘于民族声乐创作的领域,他的一些以原生态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受到当今声乐界的广泛关注,除了在音乐会、大型声乐比赛中被作为常用曲目外,还被大量的编入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中,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原生态民歌的保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音乐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对中国原生态民歌厦民间音乐的一种保存、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校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阴法鲁副教授,曾为该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关于我国古代音乐遗产问题。其中一讲题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规律问题”。阴法鲁首先指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探索这些规律的一把钥匙,我们凭借了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才能对音乐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说。阴法鲁在这一讲里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於音乐的来源问题。阴法鲁说:中国历代的音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形成了收集民间音乐的传统。有的音乐家本来生活在人民当中,即直接从人民生活中选择音乐原料进行创作;有的音乐家采取民间的歌曲、乐曲,进行加工改编;有的音乐家则广泛吸取民间音乐而再创作新的音乐主题。民间音乐通过各种渠道浮升上来。如以《诗经》为代表的“雅乐”,主要是在西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乐府”中的“相和歌”,出于当时的“街陌谣讴”;南朝的“清商乐”出于当时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唐代的“燕乐”是以当时的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又吸收西域音乐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生成“材质”、“族域性”、“基因”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个性化唱法等予以分析。旨在为创建原生态民歌区别于其他音乐种群的“族域性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三声部民歌是我国80年代新发现的民间音乐品种之一,是流传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本文通过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发现过程的追踪描述,以及对它的演唱形式、流传地域、音乐形态特征,与其生成缘起的分析探讨,意在进一步证明我国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事实。对三声部民歌的发现而言,其积极意义首先在于拯救了一个民歌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宝库。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其“活”的音乐传承,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传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 ,内涵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以及独到的演奏手法 ,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 ,我们对其旋律风格和演奏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可提高二胡教学与演奏的水平 ,而且对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和创造民族的新音乐文化 ,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原生态唱法"以来,"原生态民歌"在全国大受欢迎,并同时引发了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热烈讨论.无论是根据语言发生学、音乐社会学的原理,还是分析"原生态民歌"提法的发生过程、厘定"原生态民歌"概念及其定义,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对"原生态民歌"的真正文化内涵和当代经济意义的理性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原生态民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声乐理论理解、分析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理论专著——元代燕南芝庵纂写的《唱论》,研究其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理论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是我国最早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中国多声部音乐,它的"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乃至当今世界乐坛的一枝独秀,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15.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各种形态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节奏的探讨,分析了我国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形态,阐述了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透过音乐的节奏形态进一步认识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很多人来讲,民间、民族音乐是一个对应民族文化与原生文化环境,既亲近又遥远的精神世界;一个奇异、欢乐、充满天真而又迷人的人天合一、浪漫自由的与生活合一的精神时空;在其简易、不易、变易的历史长河中,实用与审美并存,显示出质朴天真、充满活力的精神特质,千百年来陪伴着各民族同胞在自然之苦的生态环境中挣扎、平衡、和谐、生发;承载着生活与精神的协调,表现着人们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和审美理想;在生活中鼓舞着生存和创造的勇气与力量,也给人们带来圆满的笑声、意趣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但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达,原先封闭的地方开始向城市学习,大量的流行文化与音乐进入后冲击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与之混杂。云南绿春县民间歌乐舞就存在这种“同化与流行、失传与变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20世纪70年代末,近千首南阳民歌被挖掘整理出来,其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童谣、叫卖调、灯歌、小调、叙事歌等.这些体裁各有其鲜明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民族音东舞蹈的审美,通过“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入情入理”、“自由自在”四度审视,使人们从美感中获得一种理想、一种标准、一种情趣,从而内化成美的享受,获得美的人生,以便更快地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建设好自己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保护与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既是政府有效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责任。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不是简单的把民间音乐记录在文本和影像资料当中,而是要镌刻进更多代人的心灵深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要得以有效保护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