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民族化问题,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断地讨论。但是一些理论问题至今也似乎没有说清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内容,还是指形式?卽:一个作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个一向被认为是“最起码的常识”问题,却在文艺界众说纷纭。有的说,没有内容,哪来形式?文艺民族化首先是内容问题;有的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文艺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形式问题,有的强调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语言最能表达民族特色,文艺民族化的关键是语言问题:等等。大家都援例引证,各自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文艺的民族性问题时,不能不提到斯大林。他发表过许多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讲话,在这些文章和讲话中,曾多次谈到文艺的民族特性问题,为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苏联多民族的文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斯大林有关文艺民族性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文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播文艺是以电子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为传播手段,主要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技术,让广播文艺有了多角度实现声音艺术的可能;艺术,让广播文艺有了更为灵动的展示方式;而人,随着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则拥有了更加宽广、多元的欣赏空间。中国的广播文艺因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历程,从而在不同时期展示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广播文艺特色的作用与价值,并在探索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又让中国广播文艺的形式、内容、风格再一次得到磨砺和凸现。  相似文献   

4.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黄科安 《文史哲》2012,(3):102-116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绝非是单纯的文艺议题,其背后是知识者探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实践活动。因而,对于这个议题的清理和辨析,必然涉及到"文艺大众化"最基本的相关要素,如"谁是大众"、"谁来大众化","大众化"与"民族形式"等,而透过这些相关要素的勾连和清理,就会发现其间隐藏着复杂的内在生成机制——"大众"身份由"底层阶层"向"阶级属性"突进,知识者的立场由"启蒙的大众化"向"革命的大众化"转换,大众化的"民族形式"演化为以"民间形式"出现。透过这些线索的梳理与追问,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政治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指涉,从而可以发掘出"文艺大众化"的具体内涵、文本形式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族形式’非純指‘形式’而言,不僅是一般当成文體、技巧、表現方法看的那种形式,其中也渗透着内容的成分。民族形式是和民族特性分不开的,這一個民族和那一個民族的根本區别,主要由於民族特性,也可以说是由於他們在民族文化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的特點,也就是共同心理狀態。而這種共同心理狀態的形成,又是和這一民族的歷史以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分不開的。斯大林同志教導我們:‘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經濟生活以及有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穩定的人們的共同體。’(馬克思主义與民族問題)一九四八年他在招待芬蘭政府代表團宴會上的演说中也提到:‘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都有那種只能为它所有而为其它民族所无的特色。這些特性乃是每一個民族帶到共同的世界文化宝库中使之充实从豐富起來的貢献。’斯大林同志這番話對於無论哪一個民族來说都是非砡m合的。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社会現象,是社会意識形态之一,是認識現实与改造現实的有力工具。人类在長期社会历史实踐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艺术样式、种类和体裁,如文学、繪画、雕刻、音乐、戏剧等等,用以反映他們的生活与斗爭、思想与愿望、情感与趣味。全世界各个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整个艺术宝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献。每个民族的艺术,不仅內容有別,而且在形式上又都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这是艺术的民族形式問題。其次,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要走民族化的道路,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文艺要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他又一次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号召革命的文艺家们,应该深入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熟悉工农兵,了解工农兵,学习他们的新鲜活泼的语言,在思想感情上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创造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艺体式变革除了受毛泽东"民族形式"理论的触发和引导外,还有来自文学艺术自身的内部因素与时代社会的外部因素。其内部因素主要是"五四"文艺体式与延安文艺所要表达的现实内容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无论是延安文艺家所熟悉的"五四"体还是他们不熟悉的"旧形式"都不能满足时代文艺的新需要,创造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文艺体式势在必行;其外部因素主要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运动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转型,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张扬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文艺体式变革正是这一文化转型的结果与表征;同时,文艺体式的本土化回归应和了抗战时期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心理诉求,这是促使延安文艺体式变革的深层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的设计现状,我们应该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谈新诗格律     
一切文艺都以内容为主,但形式也不可忽视。不注意形式,会损害艺术效果,影响内容的表达,使作品不能起到其应起的作用。特别是诗歌这种文艺形式有其特殊矛盾,需要研究。在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冲破了旧诗的格律,开始写新诗。当时的新文学运动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很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众多的文艺史家都曾作过探讨和研究;或以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或以为艺术起源于性爱,或以为起源于人类的下意识的活动,或以为起源于娱神,诸说纷纭,但并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演正起源是什么。至于艺术又是如何发展的,在此以前的文艺史家几乎大半持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它归之于杰出的艺术家,不能说,这些意见就没有一点合理的因素,但它们距有关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真理确实很远。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他们对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全部科学研究为基础,深刻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给了我们全新而又符合实际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不同文学形态的指意实践。从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关联,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外部研究而言,媒介决定文学情境,新媒介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通过文本建立艺术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的衍生产业。如今媒介从物质媒介演变成文艺媒介,文艺媒介分为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三个层面,这是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15.
通常,美食家品尝食品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无毒无害,即可吃的标准;其二是食品的色、香、味,即好吃的标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和美味相比,人们还是把健康放在首位。同样,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它也有两个批评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政治标准,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政治倾向;艺术标准则是指表现作品思想的词句、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段话准确地揭示了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审美性和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家民 《天府新论》2014,(4):148-155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各少数民族中的接受,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民族(种族)自身的认可与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近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思潮,民族主义广泛融入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思想中,对少数民族现代文艺观念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主义作用下的现代民族文艺嬗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文艺功能、文艺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叙述方式。民族主义孕育出少数民族现代文艺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7.
以形式为研究逻辑起点可见,以往忽略形式研究导致的历史性失误、简单化的二元分析给探索文艺本质造成了困境,形式本体内部发生着嬗变且在与内容、本质、题材等的互动中呈现出若干特性.形式是对纯粹空间的否定、人类精神运行轨迹的呈示,联系现代艺术等可以证明文艺本质并非是单一的.据此可以发现文艺学的新路径和基本使命,必须转换方法论才能增强其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黎杨全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61-183+207
文艺大众化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独特现象,其理论与实践成为一种中国经验。文艺大众化熔铸了不同于西方个人启蒙文化的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蕴含着民族国家建构的自主性,反思了自律艺术体制,重建了文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艺大众化是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与手段,质疑了文艺的精英化与将创作者视为特殊人群的观念。不同于静观美学,文艺大众化突出深入生活与身体实践的重要性,在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互动中,使对大众的“代言”走向知识分子的“自言”,为解决知识分子“代言”大众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方案。在文艺的民族形式利用上,文艺大众化表现为从书面文化向活态文化的转变,在美学效果与文艺评价机制上摆脱了“作品中心主义”。通过重建写作、社会与大众的关系,文艺大众化系统性反思了现代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9.
形式问题是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我国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去年第10期编发了苏宏斌教授的《形式何以成为本体》一文。该文认为,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质料—形式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形式乃是作品的本体;另一种是内容—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西方现代艺术抛弃了内容—形式模型,采用纯粹的质料—形式模型,因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先生与苏宏斌教授就该文所涉及到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展开了争论。我们认为,发表这些通信,对于推进有关形式问题的研究、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那种抱团混战、党同伐异的不良现象,我们十分倡导这种以探求真理为目标的、同志式和商讨式的健康学风,也欢迎更多的学界同仁就此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文艺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必须配合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即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人民的新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以此来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主义时代向文艺提供了新的反映对象,在历史的激流中前进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文艺也有了新的要求。作品的内容变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变了,艺术形式也不能不变,笔墨也不能不变;被反映的客体变了,接受表现的客体变了,作为反映者和表现者的主体也不能不变。风格,它犹如人的气度风貌,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笑一颦都反映着心理的变化。风格,它是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统一体;它是内容的表象、形式的升华。风格,它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但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特征,它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手段,是应该为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是应该适应服务对象的审美需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出发,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新的反映对象的内在特征;必须能够充分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高的审美需要。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论老一辈的作家艺术家,或者年青一代的新成长的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的反映对象的不断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风格就都面临着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本文拟就下列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尚有待于深化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