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青 《四川统计》2011,(5):65-66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呼吁要建“天府新区”。作为连续四年呼吁武汉大手笔建设“汉口北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当时觉得耳目一新,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全国两会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以下内容的报道:“在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天府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后盾     
现行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新鲜的词语,叫“跟着感觉走”。可我做了八年统计行政执法工作却没能找到一点“感觉”。你想,成天摆弄一大堆枯燥的数字,再加上一些无味的法律法规,光头痛心烦就叫你烦不出去,还到哪里去找“感觉”呢?尽管有时舆论宣传上对统计行政执法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可对我来说却一直停留在刻板的字面理解,始终没有深入我的内心,形成我的发  相似文献   

3.
快乐统计     
前些时报载,北京80中在近5年的高 考中,出了4个全市第一的状元,其教育的“秘诀”是提倡”快乐学习”,快乐在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和方式方法,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 “快乐”是一个前卫的词。众所周知,米卢对中国人和中国足球队最大的贡献就是向我们灌输了“快乐足球”的观念。在此之前,足球对于国人,就像是没有尽头的苦役,太多的沉重把勇气、智慧和力量挤压得变形了。我不懂足球,但我非常崇拜“快乐”的理念,细想起来,海关统计给予我的不正是“快乐”吗。  相似文献   

4.
●“拳”在这里年末丈夫存私房钱被妻子发现,妻子火起,一拳打在丈夫的眼镜上。丈夫捂着脸,委屈地说:“都什么年代了,现在搞市场经济,你还用计划经济那套管我,让我没有一点自主权。”妻子听后吼道;“自主‘拳’在老娘这里,再搞活,也得打击经济犯罪。●当心小狗美...  相似文献   

5.
春娟 《妇女生活》2020,(4):22-22
接到前婆婆的电话时,我正在做晚饭。前婆婆说她忽然头晕心慌,让我赶紧去她那儿一趟。我从书房把老公方子喊出来下厨,便匆忙背起药箱出了门。我没跟方子说我去哪儿,作为一名医生我得随时出诊,他也习惯了。赶到前婆婆家的时候,意外地看到她正在做饭,我问她:“您不舒服怎么还做饭啊?”她说:“刚才休息一会儿好多了,想着你要来,就想做个你爱吃的菜。”  相似文献   

6.
旅行     
近日去书店逛逛,发现有好多介绍旅游的书,冲动之余,买了一本。回到家,泡一杯绿茶,慢慢地读着书,思绪已经飞远…… 1995年夏天,我背着行囊,在北京的古老与现实中独自穿行,逐步体会到它的气势恢宏、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古老的长城上眺望、景山公园鸟瞰,还是漫步颐和园、凭吊圆明园,北京仿佛是一部巨大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籍,让你看不够,让你思不停。当然这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故宫。因为  相似文献   

7.
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一一凝视,这种凝...  相似文献   

8.
今年北京市统计局重点推行统计全员执法工作。根据安排7月21日我随执法大队的李培根、马晓轩同志去同仁堂药店检查。七月流火,八点刚过太阳就烤得人心烦气躁。远远看见李处长骑车过来,我奇怪的问:“你们不是有执法用车吗?”老李一边擦汗一边说:“除非去远郊,我尽量不用车。今天我让司机去接郑进了,她这两天生病在家休息,早就定好的检查单位不能不去,只好自己克服困难了。”说话间路远的同志都到齐了。药店的领导和统计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执法队的同志一边指导我填写检查通知书、检查情况表、调查现场笔录、调查询问笔录,一边飞快地计算相…  相似文献   

9.
陈智 《四川省情》2002,(3):32-34
1月,趁着几天休息,随旅行社自己去了一趟越南,寥寥几日,走马观花,且将所见所闻所感笔录于后,以让读者对越南有所了解。 越南ABC 未去越南之前,实事求是地讲我对其知道得并不多,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恐怕只有两个字:“贫穷”。回来之后,朋友们问我的第一句话也多是:“越南怎么样,还穷不穷?”,可见在国人心中,越南  相似文献   

10.
今年(1936年)的一整个夏天,正是鲁迅先生被病缠绕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光,许多爱护他的人,都为了这个消息着急。然而病状有些好起来了。在那个时候,他说出一个梦:他走出去,看见两旁埋伏着两个人,打算给他攻击。他想:你们要当着我生病的时候攻击我吗?不要紧!我身边还有匕首呢,投出去掷在敌人身上。  相似文献   

11.
人生犹如一条长河,一生所经历的事不计其数,无法件件都铭记,但总有一些事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生于70年代的我,在党旗下健康成长,点滴往事历历在目,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第一次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心情是那样地自豪、激动和喜悦。那一刻,懵懵懂懂感觉自己似乎开始融入了某个团体或组织,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全身荡漾……  相似文献   

12.
<正>在粉丝心中,cr的画可谓社交货币,买来送朋友绝对不会踩雷。这些新奇有趣的作品,再加上美好寓意,很符合当代网友的需求。“您就是当代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太过超前了。”在B站,有一位UP主的画,让网友不断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就是UP主@我是超人cr,今年26岁的他自学画画多年,目前在B站拥有近130万粉丝。可让cr出圈的,并非什么精美画作,而是一大批丑萌得自成一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王纯 《人民周刊》2020,(7):44-47
线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服务、空中课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云法庭”在此情况下催生,通过“互联网法庭系统”的远程视频平台,将线下庭审移到了线上,打通了疫情防控期间的诉讼通道。“致同胞们:你见,或者不见我,我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你念,或者不念我,情还在那里,完全可以,不用来去。”最近,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法院通过微平台发布的这条消息“萌萌哒”,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温暖贴心,瞬间吸粉,大家有感于一向“高冷”的司法“衙门”居然也可以这般严肃“卖萌”。  相似文献   

14.
《上海统计》2003,(11):1-1
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无论经济理论界还是社会舆论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较多的议论。普遍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一、关于经济运行的“热”与“冷”。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有的人说总量已经“过热”,有的人认为是局部“过热”,还是的人说“热”得不够。我认为是有“热”也有“冷”。让人觉得比较“热”的方面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上得较快,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秀珍 《妇女生活》2020,(3):18-19
快到家门口时,我叮嘱女儿小玲:“记住妈妈的话了吗?”女儿一拍胸脯:“放心吧。如果新奶奶问我为什么吃得少,我就说在学校吃过点心了,保证不说在爷爷奶奶家吃过饭了。”让女儿撒谎,我也是迫不得已。几年前我和前夫离婚,女儿判给了我。但女儿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仍像以前一样常去爷爷奶奶家。  相似文献   

16.
北京的秋天     
秋天在文人墨客眼里,是个毫不吝啬用笔墨去讴歌赞美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给人以喜悦;秋天又是凋零的季节,给人以凄楚。北京的秋天是含蓄蕴籍的。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北京的秋天又是多彩的,那香山的黄叶、绿树、红花,还有那旷野,那长烟,那紫禁城的夕阳,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美丽背影……今年北京的秋天来得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过了“十一”就进入深秋。一场大风刮过,毛衣、外套全都穿上身,让刚从南国家乡返京,还穿着短袖的我哆嗦不已。在清冷的夜里,也是格外想家。秋天…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经济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如今从事了统计工作,职业与专业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时常听到“统计是啥,啥是统计”的问询,这个概念在自己心中好似清楚,又一言难尽。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2003年第11期《中国统计》,周末在家中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偶然翻了一翻,不曾想这个偶然中的偶然却让我找到了一本求之未得的读物。——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却不费功夫。作为一本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刊物,贵刊的可贵之处在于既立足于统计,却又与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连。普及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结合得非常好,统计的一些难点问题在此得到解答,一些新…  相似文献   

18.
谢涿云 《上海统计》2000,(12):23-23
1997年,青浦县统计学会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去延安地区统计局搞了一个有关统计信息资料的联合开发项目,这一活动被上海市民政局列为当年99件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之一.北京《中国企业报》的一位记者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得知这件事后,特意赶到青浦采访我.在接待记者时,我拿出了一本《上海青浦之最》送给他,他接过书,爱不释手,而后他沉思片刻,出乎意料地问:“你们编《上海青浦之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就是这一问,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十一”国庆节学校放假.我归心似箭地向家赶.快到即墨市地界.在高速公路出口处一幅大型广告牌映入眼帘.牌上“经济普查利国利民”经济普查宣传图文并茂.由经济普查的广告牌我想到了我的劳模爸爸。  相似文献   

20.
如果时光倒流30年,他是浙江诸暨市草塔镇的一名杀猪匠,然而在20年前,退休后的他却开始潜心钻研瓷刻,一幅幅精美的“瓷砖画”在他手上创作而成。当人们欣赏着一件件美轮美免的作品、赞叹老人是一位“天才”时,老人总是淡然一笑说:“我就是‘天才’。”老人名叫赵天才,今年86岁。日前,笔者走进草塔镇莼塘西村老人的家,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艺术馆”。在他家一个70余平方米的小后院里,井井有条地布置了高低不同、大小各异的盆景,四面围墙上则挂满了人物、动物、山水等“瓷砖画”,令人目不暇接。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背后,是老人20年执着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