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型”一词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文章所使用的转型,特指“经济转型”,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为增加各阶层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经济增长带来收入分配的实际效应和最终结果看,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恶化收入分配状况的效应要强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Granger方法对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促进。这说明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非均等性对经济与消费增长的制约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非均等性不但影响经济增长 ,而且影响居民消费。通过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非均等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中 ,国有单位工资收入、集体单位工资收入等都不是影响非均等性分配的主要因素 ;单位其他收入、其他就业收入、其他劳动收入是收入分配非均等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分配非均等性对不同的消费项目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5.
权衡 《社会科学》2005,37(5):64-73
按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不清晰的条件下,权力因素往往会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以及收入流动性的大小,结果导致按要素分配出现"变异".中国的经验表明,转型期中国收入分配变迁的路径,就是权力因素决定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分配以及收入流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市场型"的按要素分配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异"成为权力与市场错位并相互交织下的"权力型"要素分配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并存的现象使人们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文在考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检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趋向于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时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典经济学家多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切入,研究收入分配影响财富增长的效应问题.自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倒"U"结构以来,经济学家们热衷于检验其存在与否,研究结果莫衷一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以来,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研究结论多倾向于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世界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我国过去那种靠较快的出口增长率和政府大规模投资来刺激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心应进一步向消费偏移。然而,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以发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并不利于经济增长,从实践中也可以证实,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反库兹涅茨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储蓄并不能总是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要使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就必须逐步消除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各种障碍,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成夫 《学术论坛》2006,37(10):78-8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文章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各种机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这些机制在我国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支撑中国经济近30年高增长的主要是要素投入而非技术进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下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这可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供条件,也可能使经济进入均衡陷阱。技术进步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它源于分工,而分工又具有自发演进的正反馈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或者说大范围的技术进步)难以依靠由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攻关的"举国体制"来实现,分工的深化才是技术进步,进而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保建云 《学术论坛》2007,30(7):81-86
文章在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绩效还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成熟程度,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济转型时期,越南的相对经济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相对较长、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学习了中国成功的经济转型经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没有经历过中国所经历过的各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市场约束;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具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越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亚洲"四小龙"虽然都经历了约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实现分享增长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亚洲"四小龙"被认为是在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的典型,原因在于它们均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机制以大幅度增加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果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分享,民众普遍感觉收入增加不明显。因此构建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就是通过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与有利于推动经济高效增长的收入分配模式,形成收入分配与增长之间的一体化相互促进型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董全瑞 《江汉论坛》2005,2(1):37-39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作为主流已经不复存在,新的分配制度在不断演化之中逐步确立。其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产权的界定为基础,以均衡价格为支撑,以剩余索取权为重点,以契约的强制实施为保障,以意识形态为补充。这一框架构成了现代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法的产生及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克服区域经济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区域经济法是由区域经济基本法和区域经济管理机构组织法、经济区划法、区域经济规划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区域经济合作法、反区域经济垄断和反区域不正当竞争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法、特别经济区法等区域经济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由所有制改革引致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不同所有制结构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的实证研究显示,外资企业具有强的正增长效应,国有企业具有强的负增长效应,两者都具有增加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效应;与自身较弱的增长效应相比,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