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如《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以下简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广东高校编,以下简称《读本》,等)把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列为客观真理的“一层含义”或一层“意思”,我认为这是欠妥的。首先,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我们从经典作家关于客观真理的含义和本质的大量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本书是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大学哲学专业教材,也是一部在高校哲学教学中有广泛影响,发行量很大的哲学专著。全书十二章,分五部分:一、什么是哲学,即哲学的对象、哲学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认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两种定义,都排除了主体的自我认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本文对主体自我认识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李秀林、李准春、陈晏清、郭湛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是李秀林教授生前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课题的最终成果。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归结到一点,就是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5.
李秀林(1931~1986),山西襄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历史唯物主义编写组副主编。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等院校公共哲学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重复。据调查,目前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哲学教学的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的哲学部分相类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教材的相似性。当前公共哲学课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缩写或改写本。而高校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就其实质而言,只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的简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发展?按照传统的看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质变。例如,李秀林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中说:“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该书又说:“辩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的质变。”国内现行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及其参考书,也毫无例外地持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关于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指示精神,郑州大学受河南省教育厅的委托,于10月21日至28日举办了哲学学术报告会。会议邀请了省内外的七位专家、学者就当前哲学领域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肖前教授作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石》、《关于认识过程的阶段》的报告。李秀林教授作了《论社会有机体》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为了适应大学专科哲学教学的需要,河南省教育厅组织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师范学院、郑州工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哲学教师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秀林审阅了全书,并对各章节作了认真修改和具体指导。全书二十万字,计划于一九八五年六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哲学的宣传和教学中,对这个问题所作的比较流行的解释和说明,也的确有“漏洞”,不能说服人,造成了一些理论上的“困难”。不久前,李秀林同志发表了《哲学基本问题新探》一文(见《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挑开了这个问题,对流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对促进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对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未必正确,因此愿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一点心得写出来,参加讨论,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李秀林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十一章有一段论述:“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抗是容易理解的。可是,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何以会产生根本性的,对抗性的矛盾呢?”(见该教科书第306页)该书不仅肯定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对抗性的矛盾,而且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加以论证。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腐朽没落阶段之后,同一性质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具有根本的、对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李涉生年考     
李涉,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因两《唐书》无传,《唐诗纪事》等书也没有关于其生卒年的记述,故其生年难以确考.根据现有材料,我们只能大致推定其生年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左右.据两《唐书·李渤伟》知李涉有弟名渤.《新唐书》卷一一八《李渤传》曰;“父钧、殿中侍御史.以不能养母废于世,渤耻之,不肯仕.刻志于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李涉诗中也多次提及李渤,如《与弟渤新罗剑歌》(《全唐诗》卷四七七)、《奉和九弟渤见寄绝句》(同上)、《谴谪康州先寄弟渤》(同上)等.又据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全唐诗》卷四七三),知李  相似文献   

1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对重要范畴.国内现行哲学体系中也一直将它们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论述.但笔者以为对绝对真理的定义一直较为含糊.本文试图为绝对真理下一个较为明朗的准确的定义,抛砖引玉,请同行们指教.国内哲学版本很多,但定义大同小异.以李秀林等人主编的哲学教材为例,该书写道:“所谓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22日至24日,首都研究生“城市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我院团委和研究生会、经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联合发起,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会议代表共一百四十多人,主要是首都高校和部分外地高校的研究生.有关科研、新闻、出版等单位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马洪、于光远、陈岱荪、李秀林、  相似文献   

15.
哲学基本问题之重要固不待言。李秀林与陈志尚二同志陆续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些看法,有助于讨论的深入,我也借这个东风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哲学界有一种固定看法:恩格斯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把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当作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认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恩格斯到底如何看待哲学基本问题,必须深入分析他的论述。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相似文献   

16.
朝鲜诗家李瀷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潩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瀷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瀷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瀷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瀷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初,河北人李延寿,是位一贯主张中国统一的史学家.过去,一直有人误认他是陇西人,实际上,那是史家追述他先祖的祖藉,是不正确的.确切的应说,李延寿是相州(治邺,今河北省临漳西南)人.他一生的治学活动皆在河北,这是治地方史者所应明确的.李延寿是位历史编纂学家,他的家世和本人的简历,《北史·序传》有其写的“家传”一篇.《旧唐书》卷73《令孤德棻传》阴有《李延寿传》,《新唐书·令孤德棻傅》亦附有李延寿的事迹.父李大师亦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延寿的历史学素养和祖国的统一观是受其父的影响,并继承其父的遗志而完成的.《北史·序传》云:  相似文献   

18.
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是多种李贺诗注本中较为详明的一种,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将它和姚文燮的《昌谷集注》、方扶南的《李长吉诗集》批本汇编成《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后来出版的几种李贺诗注,无不参酌、采撷王注,如叶葱奇《李贺诗集》、林同济《李长吉歌诗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六辑),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沈惠乐《李贺诗选注》(《李贺及其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笔者多年来研习李贺诗,陆续发见王琦《汇解》中疏  相似文献   

19.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盛唐诗人高适代表作《燕歌行》的结句.句中的“李将军”到底指谁?千百年来,以“李将军”为李广之说占统治地位;虽也曾有人以为“李将军”是指李牧,但因无具体论证,故未引起重视.而建国以来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则均取“李将军”为李广之说. 高适的这个“李将军”究竟指谁而言?细玩《燕歌行》全诗,并以高适其他诗歌考之,可以肯定,“李将军”是指李牧而非李广. 先从《燕歌行》诗本身来看.《燕歌行》全诗二十八句,每四句一层,作者把深广复杂的内容按照将士辞家、行军、激战、战后屯戍的脉络贯穿起来,而结句的语意,是承接第五、六两层的,这两  相似文献   

20.
《续金瓶梅》在人物命名、人物命运等多方面受到《玉娇李》的影响,这就明确了前者在创作时确实参考了后者。当下《玉娇李》研究几乎全是研究《金瓶梅》的副产品,而对《玉娇李》本身及其对《续金瓶梅》的影响研究不够。丁耀亢当是通过诸城丘家见到或听到过《玉娇李》。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似乎看过《玉娇李》。《玉娇李》与《续金瓶梅》之间关系的发现对《金瓶梅》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