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秩序中的伦理效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伦理效力是伦理理想、伦理价值转化为伦理生活、伦理现实的能力。任何伦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运作效力,只是理念的存在,不能成为引导社会的现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伦理对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和影响力,伦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力与调节力,伦理运作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即建构社会秩序的追求社会生活合理性的程度,称为“伦理效力”。伦理的社会效力及其价值合理性实现的基础,不在伦理内部,而在伦理与法律的健康互动之中。合理秩序的行为逻辑:“必须”——“应当”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规则对人的…  相似文献   

2.
唐后期,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俩写出了教导女人如何“从人”的女教经典《女论语》,但她们自己却为“扬名显亲”而终生未嫁。《女论语》所标举的价值取向与其作者人生实践之间的背离,包含着女性个体成就需求与传统伦理角色要求、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论心态平衡与法律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教  宋明爽 《理论界》2009,(11):47-49
法律规则是较优的心态平衡器。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时,主要通过自然的平衡和社会的平衡两种方式来获得,社会平衡就是法律规则的平衡。法律规则内在蕴含的价值与人们心态的价值取向存在耦合关系,实现了法律规则内涵的价值,方能促进心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社会取向、学术取向和人本取向,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不利于研究生个体、高校学术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须以“人本取向”为“主轴”,以“社会取向”和“学术取向”为“车轮”,方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普遍认同的高尚的首要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制度架构及制度体系是现代文明国家必备的两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内核.公平正义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首要价值,制度规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制度规则失范将造成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和.现时期中国制度规则失范主要表现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结构关系失衡,公民权利与义务分配关系的失衡.制度规则失范是现时期中国政府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解难题,而其基本路径则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协调。本文从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的双向制衡、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价值取向协调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念作为确定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尺度、作为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向导、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其离散、混乱、冲突和失序,会造成一个社会的人们出现“理想丢失”、“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困惑”等状态,进而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民主社会的公共政策总是建构在一个价值判断前提之上,即公共政策必然是符合政府的宗旨“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背离了该价值判断前提,就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公共政策价值失范主要表现为政策制订者的价值失范、政策内容的价值失范和政策执行的价值失范。通过“利益追问”确定谁是公共政策“利益的最大化”的获得者可以准确地判断公共政策是否价值失范。必须通过扩大公共政策事前评估的参与程度和严格事后责任追究制来预防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失范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范的机制是指在社会转型中有利于失范的制度因素、规范因素、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稳定的活动模式。社会转型中大量非法职业产生导致了社会失范主体力量的增长,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导致社会失范机制的形成,而第二种规则的生长使失范机制稳定化。规范贴现、相对剥夺感、坏榜样效应均对失范机制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法律化的负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红岭 《社会科学》2000,1(9):51-55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等现象的存在 ,以及道德约束力趋弱的问题 ,“道德法律化”或“道德规范法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一个我国伦理学界 (包括法学界 )普遍重视并探讨的课题。从目前学界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及道德法律化的阐述来看 ,道德法律化的含义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 ,道德法律化是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 ,一般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 ,尤其是法律制度 ,目的是以制度这种硬约束手段 ,规范并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 ;从狭义上说…  相似文献   

12.
个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重要维度,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矛盾,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超越之,使个体与社会统一于现实生活中。个体发展还面对着个体欲望与理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超越之,实现个体欲望与理性的统一。要实现个体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发挥主体自觉性,一方面“不干涉、不阻碍、不扼制”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驰 《浙江社会科学》2012,(3):50-55,156,157
法律的效力是法律存在的标志,因此法律原则的效力标准就是法律原则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条件。德沃金主要借由法律原则在个案适用时相对于法律规则的特点,认定法律原则与规则之间的逻辑差异。然而,并不能由此简单地说法律原则的效力标准只是基于内容或道德论证的。实际上,同样存在基于系谱或来源的法律原则。同时,如果将法律原则的存在与其在个案中的适用剥离开来,则法律原则的存在即便需要借助道德论证,这种论证的过程本身也有可能是基于来源或系谱的。因此,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在本体论上的差异不应该被夸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董新凯 《学术界》2023,(4):89-103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正确的定位,有助于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象,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应当定位为“公正合理”,这不仅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还源于知识产权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公正合理”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至上”,“公正合理”的判断方法是“以我为主”,“公正合理”的核心内容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确保公共利益和激励创新兼得”。“公正合理”标准在我国的推行,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及时转变,知识产权法律的准确表达和相关法律的有机协调,知识产权执法的及时跟进和相关法律适用的密切配合,以及我国对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6.
价值相对主义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形而上学所承诺的终极价值的分析可知,它的出现与形而上学的终结有着思想上的渊源.从现实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中物化逻辑对人的统治造成了物对人的奴役,人以物为标准必然导致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价值多元性,但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价值总体性,个体与社会的分野正是价值相对主义产生的实质,价值相对主义的扬弃必须以这两方面的统一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民法学界混淆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与“生效”及其各自要件。事实上,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与“生效”在内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上均有不同:前者本质是可以发生表意人期待的法律后果,系国家意志对私人意志的“过滤”,源于私权的国家强制,通过法律规范体现其价值诉求,基础是公序良俗之维系;后者本质是表意人受其意思表示约束,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其期待的法律效果,系私人意志的自我约束,源于意思自治,法律规范基于事实评判,基础是大众对表示意思的普遍认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由当事人各自的意思表示及其效力决定,并非抽象的“行为”的效力。此外,代理有效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在“发生行为人预期效果”的抽象层面上一致,但二者的法律效果、要件截然不同,且法律行为有效要件并不约束代理行为有效的成就与否。《民法总则》第145条使用的“有效”与第143条的“有效”有着迥异的法律意义,容易导致规范冲突,或需修订。  相似文献   

18.
法律实践的效力基础来源于法律规范,而不是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无法沟通“事理”与“法理”,以经验知识作为法律实践的来源必然会面临知识论的确实性难题。要想从“知道是什么”走向“知道如何做”,必须以法律规则为纽带。法律规则中的描述性概念是人们普遍经验的反映,而规范性概念指引着人们的行动,可以有效串联起“事理”与“法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构建符合我国本土实际的法律经验研究进路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价值观念体系合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合理性的国民价值观念体系是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价值总目标一元化的统一,是个体低价值标准与社会总体高层次的根本价值标准的统一,是不同领域价值观念并存与不同领域价值观念相互之间严格划界的统一,是肯定价值次观念存在与坚持价值主观念导向的统一.建构合理价值观念的关键是通过“正面灌输”和“硬行引导”,把合理的价值观念模式“内化”为国民个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范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对社会失范的含义、导致社会失范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失范、实现规范的重建作了分析和论述。社会失范主要是指社会缺乏明确一致的规范或是社会规范本身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导致现代社会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传统价值的失落。针对社会失范的原因,文章认为,现代社会要走出失范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要德治和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