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划分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模式,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显著的影响:机械力在耕种、收获环节对劳动投入的替代,促进了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机械植保则对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产生了抑制;灌溉条件的改善只对劳动产生部分的替代效应,促进了就地转移的增加.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增量投入太低,以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基本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流入地和宏观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传统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降低了农业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对于迁出地区存在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和选择效应,对农业产出有不良的影响,而对推动城市化和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阿瑟·刘易斯,Todaro)。而新经济迁移理论则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有利于分散农业风险,通过寄钱回家后改善家庭的投资能力而补偿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Stark.oded)。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一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已经存在,但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并日渐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传统的农业进入其他领域,由农村进入城镇,这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交织着外流与回流并行的势头,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的同时,部分外出劳动力放弃了外出生活,返回家乡.那么,这部分外出劳动力的回流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如何鼓励积极性的回流,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回流,这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借助于农户收入函数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试图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 ,劳动力流动能增加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收入  相似文献   

5.
城乡分割政策不仅直接阻碍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而且其负面效应还通过人际之间决策的相互依赖性而放大,使城市化进程陷于低水平均衡.本文利用CHIPS2002数据发现,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决策中存在着相互依赖,并且这种相互依赖的效应还被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所加强.根据本文的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中国的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确处于低水平均衡.为了摆脱城市化的低水平均衡,除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增进村民的信息交流等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方面实施“大推动”政策,并借助社会互动加速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渠道;按照劳动力市场统一的思路,将目前分离的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的地区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引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问题.认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格局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中发挥了间接效应,其中复种指数下降和“非粮化”分别会强化和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就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区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变动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影响,投资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在当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背 景下,通过政策合理引导投资流向,形成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和较优的投资行业结构,进而优化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公共健康保障和收入相对剥夺双重视角考察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共健康保障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具有显著性影响,参加医保、接受公共健康教育改善了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自评健康状况且降低了患慢性病风险,但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距离越远,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则越差。收入相对剥夺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即横向收入相对剥夺和纵向收入相对剥夺程度越严重,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水平越低。分群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距离下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政府应从完善公共健康保障政策、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缓解收入相对剥夺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以西科恩和霍尔的集聚经济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强者恒强"的自我强化现象。(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会促进流入城市人均收入增长,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3)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扩大了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却缩小了地区差距;但从整体来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最终扩大城市间收入差距。研究结论意味着,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包容性"城市发展目标,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均衡配置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使用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县80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且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正向影响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但农户家庭收入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承担的中介作用表现为“遮掩效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风险寻求解释机制,结果表明,来自市场、制度及社会等层面的风险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从社会网络异质性角度看,这些风险对低社会网络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因此,建议积极引导达到城市化要求的高收入群体走出“半城市化”,从市场、制度和社会三个维度破解农户宅基地退出障碍,帮助农户进一步拓展社会网络来弥补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漏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宏观的视角结合城市、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阐释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对他们进城之后的工资水平有提升作用.作者收集了2000-2008年东西部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差异,发现在东部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更大,这主要是由于西部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背景下,以专业化食用菌种植为例,探析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并采用10个省份的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态势,即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②因果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外流的影响还部分通过改变农户的技术认知和技术评价间接影响农户技术持续使用意愿,两条路径共同解释了77.95%的总效应。③受教育年限、是否村干部、种植规模、成本预期和收益预期等亦是影响农户专业化生产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提出应完善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提升其正向影响;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其负向影响,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提升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扩大了要素流动规模,会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路径,并基于201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资本、技术、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扩大化要素流动在整体上有利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同要素的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同一要素的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对产业结构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向大中城市和乡镇工业发达地区异地转移为主的对策。因此,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制度创新,清除农民异地就业的制度壁垒,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最后,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和制度障碍出发,提出了解决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