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维护和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厘清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逻辑理路,主要从公共空间的“脱域”场景是逻辑前提、自我意识塑造的信息自我是逻辑基础、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逻辑内容、媒体传播角色的转变是逻辑载体四个方面着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培养防控责任主体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推动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网络化政治参与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它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提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加速公民政治社会化进程,而且也可能因为无序、非理性的参与导致网络舆论失范、降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功效,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及其基础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关注并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相似文献   

3.
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有效应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严峻态势的需要,也是塑造清朗网络空间、切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各级党政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舆情监测、预警、引导机制不完善,舆情预案演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监测预警、引导处置、预案演练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舆情应对长效机制,以提高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力,保障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构建科学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推进全社会参与和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阵地、探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开创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开启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时代,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范式。同时,大数据的"去人性化""模糊化""碎片化"等隐性特征、中国大数据能力不足的现状以及大数据时代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也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借助大数据,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和表达机制;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秉持理性思维,防止对大数据的盲目崇拜。这些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风险,表现在网络领导力弱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引领力缺失、网络多元思潮传播形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网络消极文化扩散造成的青年价值观扭曲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严加防范,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预警、教育与引导、治理与稳固的安全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对其生成发展的逻辑基础、基本内涵及发展进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结合对新时代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动能的梳理,有针对性地从理念、制度、机制三个方面优化建设路径,助力构建新时代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体系。  相似文献   

8.
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效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风险、话语风险及传播实践中知行断裂等现实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发挥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对网络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露与批判、网络技术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传播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应对这些挑战应当在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新网络传播技术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真实感等方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路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将人们从现实空间延伸到拟态空间,拟态空间是一种对人们“观念世界”和“意识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象征化、拟似化的虚拟空间,网络拟态空间具有“难控性”与“可控性”的二重性.网络拟态空间的治理应该从统筹布局、完善机制、内容建设、议程设置、环境建设等方面保障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动力、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源动力、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最终形成网络拟态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合力,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具有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提升政治正当性、抵制削弱敌对意识形态渗透等功能。互联网作为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以"互联网自由"为借口,力图使网络成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这必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揭示作为意识形态的西方自由主义为西方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同时探寻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共识,实施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阐释力、传播力、影响力与控制力,从而有效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侵蚀。  相似文献   

11.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仅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是国之所需、党之所求、民之所盼,蕴含深厚的价值旨归。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的诸多挑战,要精准把握时代动向,持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科学评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宰制逻辑,从强化组织体制、构建平台机制、健全队伍机制、提升效能机制等进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发展图式,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的重要场域,科学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厘清其生成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关涉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触角与研究空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困境,不仅与其生成路径类型紧密相关,还与其技术结构特征紧密相连。基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问题凸显,实践中需紧紧扣住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和规制工作、加强网络社会组织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以及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等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意识形态业已成为当下学界高度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一个时代议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理的系统检视,是进一步拓展网络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要件。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念形态或思想体系,对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有着引导和整合功能。网络意识形态有别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彰显出强烈的泛政治性、实践性和解构性等特征。个体网民的“任性”言说、意见领袖的话语引导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与竞争是推动网络意识形态生成和演化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依托新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在追求个性化网络生存的同时,又在不断建构风格与功能各异的网络社群,形成了以个体群体化和群体个性化复杂耦合为典型标志的网络圈群化现象。网络圈群化源于主动构筑和被动构筑的综合作用,正在不断构建公众网络集体生活的新样态、新图景,也在持续为各种社会交往营造新载体、新空间。网络圈群有利于全社会的关系聚合、信息交流和情感传递,给公众带来了高效、便利的交流机制,但其内蕴的封闭性、同质化、排外性等特征也暗含着诱发不良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风险的潜在威胁。相关风险主要表现为因圈内意识形态倾向难以准确把控而造成的对外遮蔽风险、因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深度融入壁垒而造成的交互区隔风险、因圈内不良思想动向难以及时化解而造成隐性传播风险和因圈内观点极化进程难以有效避免而造成的同质共振风险等多种样态,亟须通过立足网络圈群生成与演化规律推进科学引导,统筹法律、制度和道德等维度综合治理作用,协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化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双向赋能等举措加以辩证施策、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政治倾向、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高校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努力寻求融媒体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契合优势,正视并理性分析当前现实困境,积极探索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斗争向网络空间渗透的标志。以2015年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论战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基本结构、节点中心性、块模型和子群结构四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网络特性和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意见领袖”特征,网络中存在具有明显等级关系的若干子群,且网络内部群体极化严重,极易成为孕育民粹主义的“网络温床”。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具有拟生态环境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均衡性和演进性等生态属性。网络安全已成为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一元性与多样化、网上与网下的交织、国内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隐性渗透与显性教育疏离等现实困境,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举措。从多样性视角看,需要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共治”;从竞争性视角看,要开展话语争夺,实现网络“法治”;从开放性视角看,要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网民“德治”;从均衡性视角看,要强调民主参与,实现基层“自治”;从演进性视角看,要推进协商合作,实现政府“善治”。总之,意识形态风险是影响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下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对党的政治权威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民众对党意识形态的认同;网络发展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发挥党意识形态导向作用的难度加大以及党原有的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方式与网络时代不适应。网络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要做到:维护和提升自身的政治权威,提高民众的认同度;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增强党意识形态凝聚力;增强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发挥党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作用以及坚持柔性化的资源开发,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利益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整合力、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僵化现象,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策略的实施和网络世界的扩展延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不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多元意识形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和理论创新,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创新和运行机制,建造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新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加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分析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领导监管、预警反馈、信息疏滤、内容“保鲜”等层面构建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框架体系,并分析机制运行的条件、策略和保障,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