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介论”文艺观认为 ,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这是一个双向、能动、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其中 ,文艺自身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的中介作用尤为重要和直接。在文艺的生产创作—作品传播—接受与消费行为流程中 ,审美情感、艺术符号、艺术欣赏力等中介是准确把握文艺本质的关键。“中介论”超越传统“反映论”之处正在于建构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框架 ,并打破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增强了现代辩证思维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艺术离不开人类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心情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关键.大多数音乐家和美学家都视情感为音乐的主要内容,把音乐当作表现灵魂的艺术,但是,对于音乐的情感内容,却有着不同的看法.18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兴起,至19世纪上半叶蔚为大观,这一派理论家和文艺家主张文艺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将艺术的起源和功能都归于自我情感的表现.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门德尔松、舒曼和20世纪音乐巨擘勋伯格、贝尔格等无不奉情感自我表现说为圭臬.在他们看来,作曲家唯有在情  相似文献   

7.
文艺鉴赏方法是实现文艺鉴赏的途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围绕文艺鉴赏三环节的方法论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有“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方法等 ;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有俄国形式主义方法、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等 ,以读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有解释学方法、接受主义方法等。围绕文艺鉴赏诸阶段的方法论有“格式塔”美学方法、符号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实践反作用主要是在一种审美语境中实现的。与那些非审美的理性意识形态以及物质变革等外在性实践模式相比,文艺意识形态实践主要体现为一种内在性的实践模式。它主要通过转化为情感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并就在这个领域产生出相应的情感心理效果来实现其实践目的。具体来说,其内在性规定表现为:实践对象的情感心理化;实践目的的人本化;实践方式的体验化;实践效果的感性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宋代女性诗词的叙事艺术和审美内蕴,运用文献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结论认为:宋代女性诗词普遍是以对话的方式建立起宣泄生命情感的特定语境,展现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审美灵感。这样的叙事艺术体现出宋代女作家特殊的生存际遇,又推动了宋代诗词与世俗生活相通的本色化进程,为宋词以至元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俊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认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与此同时还体现了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徜摘)孟修祥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撰文《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指出,荆…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审美情感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对它的认识和把握存在着“雅”和“俗”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就其本质即追求审美和谐而言,它们是同一的,且是人类共有的。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艺术语言的普遍性解读方式给“雅俗共赏”提供了希望,这是文化传统选择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样也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生活美与艺术美加以比较提出的这“六个更”,概括为一点就是更美.这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和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这“六个更”既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思想,又把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点和要求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说到底也是一种生产,但是它与一般的物质生产不同,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文艺家主体的审美意识(诸如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发展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 ,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 ,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 ,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文艺的冲击 ,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 ,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禅宗以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也直接铸就了与以伦理为中心的“诗言志”审美心理传统相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另一种审美心理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艺术日益从神圣的精神殿堂“沉沦”于喧嚣的大众生活的时下,重读邓以蜇在20世纪20年代有关文艺功能的精辟见解,有一种净化灵魂的感觉。邓以蛰是有着理想精神,又有着现实忧患意识的文艺理论家,他对艺术本体精神的叩问,他阐释的“纯粹的构形”艺术抒写性灵的功能,诗表现特定境遇“情感”的功能以及戏剧观照人生的功能———本文概括为文艺功能层次说,见出文论大家的睿智和执著于艺术的良知与真诚。  相似文献   

16.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主体性理论的原则,艺术主体性的精义在于主体的能动性与独创性是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主体的活动,其实就是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既不能离开认识(反映)论去虚构艺术的“本体”、研究艺术的“本体”;也不能无视艺术本体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必须重视对艺术主体的主观因素(感觉、观念,思维方式)和客观因素(肉体、自然力、社会本质)的有机融合及其独特的创造机制的研究,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文艺虽属不同领域,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文艺对科学创造有助益效应。从科学家爱因斯坦与音乐的关系中,可以发现这种助益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艺中蕴含的内在情感因素,可以转化为科学创造中的外在情感因素;二是艺术想象的诗性智慧带来的精神张力和思维活力,可以促发科学家的想象力;三是文艺和科学都有精神自由的诉求,艺术的审美世界可以为科学的精神自由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20.
情感与艺术向来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是对情感的独特表现。作为艺术源泉的不可遏止的情绪,乃是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只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它是在审美状态下伴随知觉活动产生并转化完成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艺术符号则是它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