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春秋时期,经历着礼崩乐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时贵族们在这一时期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在这一维新政治发展过程中,礼、仪分立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礼与仪的分辨,仪式化的政治行为由于较低的政治效用而被贵族们放逐到政治之外,对礼则进行了改造,贵族们或仰仗武力,或抽绎传统文化,加强了礼的政治效用。可以说,春秋时期的维新政治是伴随着礼仪分立而进行的。这种分立无疑表明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认识方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认识方式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维新政治更为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聘问礼在五礼之中属宾礼,是周代贵族之间重要的邦交礼仪。聘问礼的进行是伴随着礼物互赠的,称之为"礼赠"。"礼赠"是西周贵族之间交聘往来的一种情感表达与身份标识,其在礼仪交往中体现的等级性、对等性、象征性、敬让等特征恰恰是西周礼制的本义之表达。"礼赠"对于周礼的维系与西周贵族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周人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过程中,作为庙会公产资源之一的庙树,在各地都曾被砍伐,以为修缮、营造学堂之用,或筹作学堂运作经费。在不同的地区,砍伐庙树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砍伐庙树过程中存在弊混谋利的情况,引起了大量的冲突和诉讼,反映出清季推行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民众及民众团体在传统的习惯、仪式和信仰问题上常发生的对抗。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可增加我们对晚清地方学务运作过程和近代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素冠、素衣、素韠,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穿的礼服或常服.《桧风》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其大致创作时代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时).此时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面对危机,桧国大夫或士进谏无果反遭放逐,去国离君之际行“去国逾竟”之礼,素服“为坛位乡国而哭”,国人(士或大夫可能性最大)送别而作《素冠》.诗人感于桧国内忧外患之危急形势,目睹有识之士素服遭逐,悲伤蕴结之情浓重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研究存在着不少误解,今重新梳理《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三礼文本,推阐礼意,略作检讨。古典婚礼在本质上根植于人之情性,故在典礼的设置中蕴含了男女平等和相互尊重两条基本原则,其所设礼节处处紧扣于此,而夫妻合体和孝顺父母又是婚礼凸显的核心观念,故成妻、成妇两项仪节成为古典婚礼之重心。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婚姻能够长久,家庭能够和睦的人性目的。关于婚龄与婚期曾滋生千古聚讼,诸说在历史上的删汰去取,同样一以礼制将回归人之情性为尚。当今的婚俗改革,正宜抉发古典婚礼的精神内核,必须充分为人之情性张本。  相似文献   

7.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8.
关于追尊皇后的祔庙问题,欧阳修、马端临、王鸣盛等人的看法差异较大,有必祔太庙、皆立别庙和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宋代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有四种:追尊皇帝的皇后、后嗣做了皇帝、神宗整顿太庙礼制时被升祔、因先帝太庙室中虚位而按照太庙礼制自然升祔;其他,则别立庙。透过宋代追尊皇后祔庙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现实皇权、士大夫态度在追尊皇后祔庙的实际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婚礼仪式中有很多复杂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程序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传统婚礼的一个过渡仪式。文章在对西和县张杨村传统婚礼仪式进行实地田野记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抹黑"习俗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所栽南宋郊庙歌辞是目前最为完备的辑录,但其对歌辞作者所考甚少。《永乐大典》本《南宋馆阁录》及《中兴礼书》中遗存大量资料。据之,350首歌辞可新考其作者。其中30位作者已见《全宋诗》,13位作者《全宋诗》未载其人。  相似文献   

11.
“并不”中“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淡化,转折义不断强化,从而获得了表示转折的语法功能,最终"并不"词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固然”表示回应性让步,“虽然”表示“自主性让步”.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固然”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是受到语用中的“礼貌原则”和“权势原则”制约的。“固然”是有标记的让步表达方式。“虽然”是无标记的让步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感官动词"摸"所构成的动补结构"摸起来"、"摸上去",二者在语义、句法、语用、单位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两者在语法单位性质上根据二者语义的不同可视为短语或正向词过渡的短语。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依然”、“依旧”虽为近义词,但仔细辨析,仍存在一定区别.这里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对“依然”、“依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区别于其它实词的用法和处于其他位置时的状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所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汉语由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时期,《世说新语》的语言又较为接近当时的口语,因此,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汉语发展演变的“脉搏”。本文正是通过对《世说新语》“子”的用法的考察,去探寻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副词"杀"与"煞"产生之初,句法分布的分工不明显.宋代开始,"杀"与"煞"开始分流,"杀"主要做补语,"煞"主要做状语,但是这种分布又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文献明确,也有的并不明显.宋代以后,副词"杀"一般只做补语,分工不太明确的主要是"煞"."煞"的分工不明,与其本身的可补性有关.方言材料同文献一样,"杀"与"煞"的句法分布也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蠡测是以蠡测海的略语.蠡的由来和它的音读,历来说法不一.蠡,在这里是水瓢.这瓢是什么瓢,也历来说法不一.其实,瓢是与匏连在一起的.瓠和匏是两种植物,它们都是葫芦的变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神话传说中,葫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瓠壶匏古书上是相通的.葫芦有狭义和广泛之分,古代多指广义而言,故瓠瓜匏瓜葫芦混淆不分.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释"酒"(上)     
本文选取若干与“酒”有关的汉字进行字形字义分析,这些汉字都内含构件“酉”,可见“酉”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文将这些汉字分别隶属于酒的源头、酒的酿造、酒的品类、酒的功用、酒的价值、酒的敬奉六个部分加以论析,梳理了“酉”族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蕴涵的酒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涉及到钱物出入记载的簿册是叫“帐”还是“账”,至今仍争论不休。有学者提出过去使用“帐”字是错误的,但笔者通过史料考证、成果论证、实用例证、规范推证后认为,账是帐的俗字,帐是账的正字;帐是财会书刊、法规制度的惯用字,账是财经文稿的异用字;“账”不能代替“帐”,“帐”可以代替“账”。并建议仍使用“帐”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