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21,41(1):39-51
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其武侠小说关于武功之描写非常独特,武功高手学武历程之曲折、争夺武器秘籍之残忍、过招之血腥以及他们心理变化之微妙,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单独地描写打斗血腥等暴力场面,而是把武功描写与个人福泽、社会文化相结合,突显武功的神妙性、创造性。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武功千奇百怪,门派琳琅满目,武林霸主善恶有报,文化凌驾于武功,一切精妙的绝世武功皆源自儒、释、道思想。通过金庸的武功描写可以折射出一些人生哲理,武功在政治面前是无力的,武功盖世的大侠不是自杀、战死,便是离开中原、隐居异域,而英雄之自尽或战死以至于退隐,则在以武功称霸江湖之外,给人以反思。  相似文献   

2.
“武林秘籍”在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皆受瞩目,是武侠小说常见模式之一。“武林秘籍”模式导因于“武”,从“武林盟主”、“武林至尊”的区别中,可以发现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最关键的因素。“武林秘籍”的设计具有高超性、隐秘性、神异性、灵妙性、正宗性、道德性的特点,对小说的情节设计及推展具有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3.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4.
从发生学的逻辑理路来观察“后金庸”武侠小说创新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到以温瑞安为代表的“抵抗突变式创新”、以黄易为代表的“另辟蹊径式继承”和大陆新武侠以凤歌为代表的“渐变改良式革命”。上述三种逻辑理路共同构成了在金庸小说之外创立经典的努力。虽然“后金庸”的创新成果不足,但从这一发生学逻辑理路出发,却可以对“后金庸”及整体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形成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时代转型和文学史的双重角度来考察金庸对武侠小说现代性所作的贡献、论者认为:这种现代性对金庸来说主要是精神现代性的构建,它是作者以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人的解放及其现代性为基点,充分吸纳传统和民间的丰富养分,用精英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武侠文类的陈旧落后思想的一次革命住改造.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对传统良暴二元对立命题的批判整合、充满文化内涵的德性化武功描写以及颇具创意的侠客情感理想模式三个方面。同时,论者也强调指出: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金庸之后的“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金庸以其武侠小说著称于世 ,对金庸作品评论的文章也不胜枚举、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并从金庸小说的侠文化 ;金庸小说的琴棋书画 ;金庸小说的美食与美酒三个方面谈了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 ,同时指出在现代汉语小说作家中恐怕很少有名气能超过金庸的人 ,金庸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原因就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岸峰 《南都学坛》2022,42(1):35-45
自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内忧外患,士大夫由自强转为救亡.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等认为日本的武侠能影响政治,可以为中国借鉴,他们的重侠主张掀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的尚侠热潮,20世纪初侠风复炽,武侠小说再次掀起创作高潮.金庸在其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他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清朝武侠小说的理性化倾向,也不似民国初年的武侠偏向于情而非义,他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化;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四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他将武侠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集中书写武侠的家国意识并对国民性进行思考;他对武功的创造性描写、雅俗文学界限的超越、理想国语的实践、人的文学的召唤,具有重建伦理、召唤良知、讴歌侠客、肯定爱情、批判虚伪、驱逐黑暗、启蒙民众的意义.金庸拓展了武侠形象,回应了梁启超等人的呼吁,这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8.
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自觉地借鉴古典诗词 ,范围广 ,数量多 ,方法灵活 ,不拘一格。金庸武侠小说对古典诗词的借用主要有四种情况 :赋诗言志 ,构思情节 ,诗化武功 ,引为主题。  相似文献   

9.
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自觉地借鉴古典诗词,范围广,数量多,方法灵活,不拘一格.金庸武侠小说对古典诗词的借用主要有四种情况赋诗言志,构思情节,诗化武功,引为主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武侠小说研究,存在着类型学上的困境。由武侠意识形态、武侠形式建构、武侠专门知识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武侠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研究模型,在还珠楼主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现。1932年在天津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的还珠楼主,迅速超越了1920年代南向北赵的创作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他以“第二世界”为核心从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实践论诸方面建立起了武侠意识形态子系统,以奇观叙事为核心的成长体验、正义迷局、奇观异境形成了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场景中心的武侠形式建构子系统,以武功法宝和江湖世界建构了武侠专门知识子系统。还珠楼主长达20年的武侠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为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的生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1955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以来,金庸的名字就伴随了华人半个多世纪,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精品,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先生甚至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因为金庸小说传播受众的广度及其雅俗兼得的特点,学术界也对其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武侠意识形态是研究武侠小说思想史的重要工具,将其运用于金庸小说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金庸小说的武侠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民族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和“反武侠”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始终贯穿着的是金庸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对历史中人的归宿的探求。在此基础上,以金庸小说为逻辑基点展开现代武侠的意识形态发展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更直观地观察金庸小说武侠意识形态的继承与流变关系,也更能洞见武侠意识形态对于武侠小说观念史系统构建的意义,从而实现武侠意识形态方法论意义上的升华。但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研究方法论,武侠意识形态并未在武侠小说研究中铺展开来,在其概念阐释和研究规模上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文中提出几点建议,以此助力对武侠意识形态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奇葩,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司马迁作游侠列传,遂开武侠传记之先河。但真正将武侠文学推向鼎盛,使之登上大雅之堂的,非金庸莫属。其武侠小说博大精深,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虽属武侠,但已远远跳出单纯的武侠文学范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类似武侠小说的古典小说名著,又是金庸的最爱,因此他初次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就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对《水浒传》借鉴,并以此推陈出新,成就了这部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历来有雅俗共赏之好评。其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在于金庸小说一以贯之的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金庸小说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相融合;金庸小说在借鉴传统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给予了否定,着重挖掘复杂而真实的人性;金庸小说挣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理念和现代意识双重视角来审视金庸武侠小说文本,或许能更深入地解读其审美内涵。金庸武侠小说文本体现了金庸独特的思维模式,突现了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尤其是在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双重视野,正是这种双重视野与读者的“成见”和当下“视界”达成了广泛的融合。而这正是金庸热产生的根源,也是其广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韩旭 《北京纪事》2014,(7):36-38
武花脸又称武净,属于净行的一支。武花脸演员非常重视武功的锤炼,譬如毯子功、腰腿功、把子功等。因为在舞台上需要摔打的戏实在太多,武花脸演员必须得有一身好武功、一副好身板。虽然和其他行当相比,以武花脸为主角的剧目并不是特别多,但在京剧的大多数剧目里,只要有武戏,你都能见到武花脸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在现代新武侠小说中,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金庸的小说也不例外。所不同的只是许多武侠小说存在着“为情而情”的倾向,更有着许多滥情的描写,而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却是独树一帜,写到了爱情本身。以写情闻名、为情而生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就写道:“我曾对金庸先生说,你岂只是写武侠小说呢?你写的包含了人类最大的,古往今来最不能解决的,使人类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的一个字,也就是‘情’字。”①尤为突出的是,金庸在江湖这一自由的世界中给了女性以特殊的地位。在传统情感话语系统中,女性根本就…  相似文献   

20.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成为时下的热门课题,在其十五部作品中,从陈家洛、郭靖到萧峰,再到令狐冲、杨过,最后通过韦小宝,展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侠之正”到“侠之变”再到最后的“侠之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