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起家官明辨清浊,秘书郎和著作郎乃清官首望,素为甲第冠族独揽.北魏中叶贵族化运动继承摹仿,安排胡汉贵胄释褐秘著,出土墓志资料对此高调标榜,足可充当研究样本.北魏为秘著出身设定异常严苛的候选资格,只有世资旧令三品官爵以上的四姓膏腴之家方能入围.鉴于秘著解巾的崇高声望和坚挺效力,引发高门之间的激烈竞逐,导致任职者乡品超品与一品高下混淆.以宗室为首的代人勋贵呈现压倒中原旧族的绝对优势,凸显北魏的国家性质.秘著起家预示仕途飞黄腾达,首次迁转即破格提拔,最终官至显职,诱惑士族趋之若鹜.胡人大量秘著解褐还标志着文化水平的整体跃升,引领贵族时尚潮流的文史之学为其必备素养,这与南学北渐休戚相关.墓志反映的秘著起家现象是透视中古北方士族制度的重要窗口,也是解析北魏统治结构和身份等级序列的绝佳样本,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出土文献是研判中古历史的第一手素材,北魏早期史料匮乏赖以补充和校正。新见北魏杨琏墓志是透视北魏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素材,然其丰富内涵惟有结合同籍人士刘玉墓志方能深入解读。二人同为西恒农胡城人士,先祖为汉将李陵部众,出击匈奴兵败被俘,从此流落草原诸部,艰辛繁衍生息,直至北魏辗转投靠,以匈奴化汉人的姿态成为代人集团之特殊成员。他们顺应士族化趋势,伪冒郡望,攀附弘农名族,反映时人门第速成之功利心态。其近世功绩履历构成实际的姓族门资,杨琏高居华腴等级,刘玉跻身甲乙丙丁层位,彰显北魏遴选士族体制至上、酬赏勋绩的特性。他们根据世资拥有相应的仕进通道,即以禁卫武官释褐,而后外放地方郡县。两方墓志洋溢贵族气息,其中反映北魏早期士族制成就的节点尤为关键,说明士族化是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绝非孝文帝厘定胡汉姓族一纸改革诏令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3.
初仕含义的起家官是士人出身等第信息的浓缩,也是六朝士族制社会维护门第流品秩序的关键,故受门阀化洗礼的北魏墓志对此高调标榜。墓志资料显示,伴随着北魏诸公及将军幕府机构的膨胀,原本鲜有高门问津的僚佐逐渐步入清流行列,成为显赫的士族起家官。幕僚释褐对候选者的家世背景有严格要求,三代世资达到旧令五品以上方能入围,以此确保士族的垄断权益。其内部分层清晰明确,功臣后裔、五等封君和精英人士高居新令六品以上,世资一、二品的宗室位列正七品,同等条件的庶姓及世资三至五品者退居从七品,这里折射出崭新的阀阅等级体系和统治集团的构造特征。从幕僚出身者的仕途前景来看,首次调转往往破格超迁,平生所任最高官普遍跨越象征公卿大夫层位的五品官僚线,极具强劲的助推潜质,因而备受士族推崇。评判官职清浊的传统标准就此彻底被颠覆,也引发我们对北魏士族风尚潮流及文化价值取向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以独具特色的六朝贵族制论享誉国际汉学界,乡品论乃其核心环节。乡品原本是魏晋中正为士人划定的资格等级,门阀社会固化后变为昭示家世门第的标志,并对仕途人生起到制约作用,进而成为维护贵族流品秩序的体制保障。宫崎全面系统地梳理乡品与仕进层级的比例对应关系,提出乡品比起家官品高四等的著名论断,迄今仍为学界津津乐道。他又指出乡品的授予遵循汉代任子精神,以实现父辈资源的等位传递和既有身份体系的再复制,从而揭示贵族制世袭性的本质特征。他还格外强调乡品对仕进前景的预期功能,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孝文帝定姓族的具体规定作了介绍,并对拓跋改姓时间进行了考证,对史学界姓族的等级划分结论找出质疑,作者认为“膏梁”、“华腴”不是一个等级,而是一个特殊的称号。孝文帝定姓族唯一的标准是官爵的高低。孝文学定姓族,有利于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分流,对巩固北魏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建立门阀制度使用人制度更加制度化,是其明显的消极影响。南朝士族的种种流弊在北魏后期同样出现,孝文帝死后,北魏统治者政治腐败,毫无作为,但不能把北魏的衰亡完全归罪于孝文帝的定姓族。  相似文献   

6.
拓跋宗室是北魏王朝的轴心骨干,作为其巩固政权根基、整合利益关系的利器,婚姻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治国方略和统治集团内部结构的客观反映,也是北朝时代风貌的真实写照。过往学者偏重探讨融入崭新民族与文化要素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历史成就,却忽略了对前太和时代宗室婚媾网络的揭示,给北魏早期史和拓跋成长史研究造成不小的缺憾。梳理资料发现,当时宗室择偶对社会性民族成分的重视度远逊于政治性的集团归属,姻戚族属各异,却主要源自支撑北魏政权骨架的代人集团,尤其是代人中堪为皇权附庸的各股“宾附”势力。另外,体制内的阀阅世资亦构成早期宗室婚媾的主导因素,联姻资格线基本划在累世官资一至三品的所谓一流门第上,借此反衬自身天潢贵胄的身份定位。早期宗室特定的择偶标准体现了拓跋氏置身先进文明环境而对实现门阀化的迫切诉求,即仰赖政权力量,以通婚为媒介,试图突破汉人固有门第秩序和民族隔阂的桎梏,以体制要素为基准实现囊括全部胡汉官贵之阀阅体系的再编成,客观上奏响了之后民族大融合的序曲。  相似文献   

7.
刘杰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2):74-77,81
东晋以降,门阀士族如日中天,把持朝政的多是南渡的侨姓士族和三吴的吴姓世家.江西位于东晋时期江州北部,不属三吴之地,南迁而来的侨民中士族极少,是高门士族排斥的主要地区.东晋享祚104年,江西本土仕人为《晋书》所传者屈指可数.然正是这寥寥数人,为东晋政权初期的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门阀的夹缝中破土而出,为东晋王朝及知己...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晋政权是由侨居南方的北方士族(即侨姓士族)联合原居南方的土著士族(即江东士族)建立而成的,其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前者手里,后者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而在侨姓士族内部,亦以渡江的先后,作为决定其地位高低的依据。先来者,占据要津,跻身于上层士族;后至者沦为沧荒,不得豫与上流。例如,即使是东汉以来,一直为头等士族的弘农杨氏,也因渡江较迟,不能进入上层士族的行列。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可知,随晋元帝先行过江的北方士族计一百家。这一百家士族就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统治集团,并在嗣后的南朝政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这百家侨姓士族中,…  相似文献   

10.
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周隋唐的官爵系列中,除职事官和封爵外,还有散官和勋官两大类.散官又分文武,其中武散官在隋以前称为"散号将军".勋官是唐制名称,北周称"戎秩",隋称"散实官".它们都是单纯身份等级标志,没有权力和职掌,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散官和勋官的性质十分接近,但历史来源和政治属性不同.前者是魏晋以来士族政治的产物,南北朝时已相当成熟,特别是散号将军,已被北魏、北齐和梁、陈用作衡量官吏身份贵贱的基本尺度,成为士族门第的重要标志.后者则出现于西魏末年,是关陇政治集团的文化传统的象征,是关陇贵族的重要身份标志.  相似文献   

11.
从籍贯来看,东魏文士中山东士族是主力,其次是汉化少数民族士族,再次是关中士族、地方士族和非士族,最后是南来士族。东魏文士籍贯分布的不平衡是政治形势造成的。东魏是北魏后期文学成果的集中时期,也是对南朝宋齐文学因素的消化时期,同时也为北齐文学达到北朝文学的顶峰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东魏是北朝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
北魏洛阳时代锐意进取,拓跋王朝迅速迈过门阀士族化的门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反映时代变迁的墓志铭在语言风格和书写范式方面随之改变,尤以志文末尾附记三代家世履历最为显著,此举刻意迎合厘定姓族门第之规章典制,额外强调身份等级和资源分配之决定要素家世门第。其中,既有父系的官资履历,亦包括母系的族姓出身,体现北朝士族社会高度重视婚宦的特点。结合中古门阀制度的背景知识,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仕进程式和婚姻状况,亦不难发现中古贵族社会阶级固化、对流停滞局面的形成机理。通过与明清联系比较,足可揭示古代中国由世袭格局向对流形态演进的总体趋势。跳脱文本窠臼,在尊重“史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史义”之阐释功能,把石刻文献研究由“史料”推向“史学”的层次,此乃当代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东晋南朝尚书郎门第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的高门士族分为侨姓高门和南土高门,前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均高于后者.把持政权、居位执政的侨姓高门士族为第一流高门,其他位望稍逊的侨姓高门和南土高门为二流高门.该时期尚书郎的任职以二流侨姓高门和南土高门士族为主体,间或有少量第一流高门士族,再辅以中低等士族.因此"南渡以后高门竟不居台郎" 的观点是不妥的."一流高门不愿意充任尚书郎"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应太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所说的士族或世族,是专指那些享有世官世禄身份的官僚地主。门阀士族,世家豪族,世家大族都是其代名词。旧史上称之为甲族、士族、名族、望族、势族、世家、高门、旧门、著姓、右姓等,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他们或依靠其政治特权而形成的世家,或依靠其经济特权而形成的士族。它源于东汉,形成于曹魏,盛于两晋,始衰于刘宋,延至隋唐。在中国历史上前后存在六七百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期间,这个阶层始终占统治地位,左右朝廷,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压抑庶族地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史称“门阀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着重探讨北魏门阀士族历史命运的变化及其与皇权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北魏门阀的基本特征。由于北魏门阀是由北方汉族高门大姓与拓跋鲜卑贵族官僚集团组成,所以将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北方汉族门阀的历史命运自永嘉以降至北魏在中原崛起这段时期中,先是腐朽、反动的西晋门阀士族,遭到西晋  相似文献   

16.
孝文帝为在北魏推行门阀制度,在一以贯之的门阀观念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极堂大选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孝文帝为重新配备迁洛以后的官员和确定他们的官位而进行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其前提'宣示品令',则是以门品定官品出身之令,它反映了孝文帝以官品定门第、以门第定出身、以出身定清浊、以清浊定阶级这样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摘要]五胡乱华时期,由冀州、并州、豫州、青州等地迁往辽东一带的世家大族及其学者,对北朝汉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群体在接受慕容氏政权庇护的同时,也加速了以鲜卑为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北魏建国之后,这批士族人物又为拓跋氏所留意和重用,参与礼乐、典章制度之建设,推动北魏汉化和儒学复兴。或者说,北魏前期的各项汉化举措,乃是继承慕容氏政权固有国策及其人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废旧品回收再利用问题13益受到重视,而消费者废旧品回收行为是决定废旧品回收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消费者废旧品回收行为影响因素、消费者废旧品回收行为分析方法和基于消费者废旧品回收行为研究分析提高废旧品回收率。消费者废旧品回收行为影响因素包括激励因素、承诺因素和人口统计特征因素,而分析方法又有TRA分析方法、TPB分析方法和扩展TPB分析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分析模型以提高废旧品回收率。为提高研究成果的现实针对性,应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定量研究影响因素与实际回收行为的关联性,且娶结合我国消静者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北朝胡人士族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为胡人士族形成于北魏时期,是拓跋鲜卑封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从根本上割断了拓跋鲜卑旧有的氏族血缘间的联系.文章最后指出,胡人士族在形成后即迅速汉士族化,到北朝末期,已融入汉人士族集团.  相似文献   

20.
陇西李氏初论──北朝时期的陇西李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陇西李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的高门士族,也是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于中土的大族。本文系统考察了四世纪40年代陇西李氏进入中土并在北朝100余年历史中的兴衰变迁,着重论述了陇西李氏在北魏中后期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在北魏与东西魏交替之际动荡政局下的衰败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