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梳理总结抗战背景下中日进步女性作家和作品创作情况以及研究现状,重点归纳了中日进步女性作家作品中呐喊疾呼、纯情叙事的战争表现形式和底层书写、女性关照的战争叙事主题。表达了中日女性作家在抗战特殊时期体现的人文关怀、底层关怀、女性关怀、家国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互为依存的“母子关系”,同构性自此生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战火从东北蔓延至全国,女作家们从正面空间与负面空间两个角度,如实记录了物理意义上的战争图景。在时空纵横并置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在战乱中的空间流徙提升了战争罪恶的客观性事实的容量,同时在时间流转中也凸显出抗战时期人们心灵的创伤。女性作家记录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超时空追问中表达出鲜明的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女性作家思想及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接连对中国发动的数次任略战争,用历史事实戳穿了日本侵略者在历次战争中惯用谎言、颠倒黑白的车鄙伎俩,批驳了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谬论,揭示了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醒世人要汲取历史教训,发展中日友好,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在日据上海时期的写作形成了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与战争、宏大与细微的另类叙事潮流,尤其是张爱玲极具特色的"细节"描写,更蕴藏着特殊的人生观和政治诉求。近年来海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开展张爱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观照张爱玲以及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政治关系的特殊视角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将大众文化和性别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追寻民初女子新剧的来龙去脉。并结合历史背景,藉女子新剧来考察当时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及其女性文化兴起的状况。与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关注于日常生活感受的女性文化创造出了另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学的传统叙事模式,故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处在“被看”的地位。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被看”历史命运的改写,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小说对经典叙事视角的反叛色彩尤为明显。以叙事学为理论背景,从女性主动“看”的突围路径、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女性叛逃男门后的自我迷失三个方面,浅析《一个人的战争》立足女性视角叙事为改写女性“被看”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历史必然性。本文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发展、其近代的政权结构和“七·七事变”前后的有关历史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必然的,而并不像日本某些人所说是“突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福泽谕吉是近代亚洲侵略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日本政府设计的"东洋政略"和"脱亚入欧"等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侵略扩张蓝图也对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影响极大.尤其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后,为了实现其"东洋战略",大肆制造侵略舆论,寻找战争借口,美化侵略战争,为战争摇旗呐喊,使其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相似文献   

13.
《征清诗史》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日本汉诗专集,其以诗歌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完成了对“诗史”的阐释,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征清诗史》详细记述了甲午战事的经过,表现了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环境与氛围的渲染、对战争场景的多元表现及对参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三个方面建构出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形式方面,其诗、注、评有机结合的叙事特点拓宽了传统“诗史”的表现形式,组诗的叙事方法又强化了其“诗史”特征。另外,《征清诗史》中征引了大量日方战争史料,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1997,(3)
靖国神社供奉着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时为天皇战死的246万多亡灵。其中除14000多入是在国内战争中死亡的外,其余都是在对外侵略扩张战争中战死的。具体情况如下:中日甲于战争中战死的:136198;出兵自程(即甲子战争后日本侵占我国白湾)警战死的:1130吕;“文和回事件”中战死的:12568;日俄战争和后历朝鲜战死的:884298;第一次也弄大战和出兵巫旧利亚警战死的:485O8;”济南事变”(8日本出兵我国所示)中找死的:1858;“九·一八”事变中找死的:171618;“中日战争”(6日本主面侵华战争冲战死的…  相似文献   

17.
池莉是当代文坛中描写市民生活的代表性作家,尤其善于书写底层市民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池莉中篇小说《生活秀》 中底层女性来双扬的客观分析,概括她在事业、亲情和爱情中表现出的品质特征,从中反映出当代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 进一步探析当代底层市民女性的生存方式及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战争叙事、知青叙事都趋于消沉,乡村叙事还是她们涉足的话题,都市叙事基本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主旋律,女性文学也就从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走向繁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和90年代多元文化的转型之外,女性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摆脱不了原生的性别意识和母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战争小说是对战争记忆的追溯和构建的一种文学体裁。英国早期的战争小说叙事受英雄史诗传统叙事的影响,多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叙事聚焦在宏大的战争场面、重大的军事行动或英雄人物。而新世纪英国战争小说创伤书写呈现出新特点:主要关注回归士兵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战争书写中对人性的剖析以及通过描写战争期间的爱情故事来反衬战争的残酷并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