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人口增长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与经济、社会的变化相关。自2017年起,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5年下降,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全国人口出生率为7.52%,创历史新低。据统计数据预测,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这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迫切解决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劳动人口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将有效缓解老龄化难题,帮助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健康红利”的转变。分析劳动人口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变趋势发现,我国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整体较好,健康优良比例达87%;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次数、家庭收入、户籍等因素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且在23岁左右达到峰值;但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区域及城乡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化趋势呈现差异性,男性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尤其是40岁之后的健康优势更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群体,高中阶段教育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优于农村。  相似文献   

3.
广西的人口生育水平在1999年已经实现由高出生率到低出生率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自2005年起出现反弹,呈现出偏高的发展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长达10年左右。广西的人口生育水平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产生反弹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结构性增长的惯性拉动。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分析面临的人口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实现广西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由于大量人口外迁和出生率下降,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差异,这些特点和差异不仅影响目前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也影响到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在人口年龄、性别、生育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方面的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来衡量各民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预测人口某些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湖南的人口及生育现状1 94 9年到 1 999年是湖南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 ,也是人口变化较大的时期 ,总的来看 ,这一时期湖南人口总量增长快、绝对量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口增长速度快、数量大 ;二是各地人口增长速度差异大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波动大 ,50年的增长过程中 ,经历了三起三落。 50年共净增人口 3 552 .3 1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 71万人。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出生率迅速上升 ,致使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具有时间短、速度快、幅度大的特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也反映在死亡率的迅速下…  相似文献   

6.
以影响中国人口出生率的社会因素分析为中心议题的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2日—17日在江西南昌和井冈山两地分期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就造成我国当前人口出生率现状的社会因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从学科角度,为今后的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与会同志认为,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上升和下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由于生育观念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这些都是城市人口的出生率远远低于农村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文盲半文盲占全国的90%,当年出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刻画了当前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1)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相对占比迅速降低,这会加重其未来的养老压力;2)由出生性别比失衡所导致的年龄性别比的失衡状况仍然严重,青年适婚人口会面临婚姻挤压——主要是对男性的婚姻挤压;3)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与高等教育的扩招,使青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长足提升,这使教育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对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机会的不平等;4)中国青年人口的初婚年龄大大推迟,青年人口的结婚率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已经陆续公布.从公布数据看,本次人口普查反映出中国人口正呈现若干重要变化:一是人口增长率继续快速下降,且趋于零增长,印度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步入快速老龄化期,但目前出生性别比仍居高不下.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文盲率已明显下降.四是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接近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流入的热点地区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从“六普”数据质量看,由于本次普查改变了登记对象,漏登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数据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晚婚晚育作为我国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而且已在延缓人口出生高峰、降低人口出生率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我们无意否认晚婚晚育在计划生育领域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古代书院作为古代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当时的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通过研究我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渗透方式和德育方法,对我们当代大学的德育工作仍不失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逐渐展现了其巨大功能。在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领域,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简单,管理内容牵涉各个部门。而且财务工作业务较多,工作细致,财务核算和财务控制的要求较高,因此对教育财务管理的“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我省教育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互联网+”的含义、功能进行描述,阐述“互联网+”的省域教育财务管理平台建设对教育领域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互联网+”的省域教育财务管理平台建设的策略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推动理念及内外动力机制。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将为高等教育改革与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转化为知识型经济增长模式,知识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成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从教育的社会收益来看,小学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学,中学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大学。笔者认为,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基础教育还应该做如下创新: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提法为普及初中或高中义务教育;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中小学生的实用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有益尝试和重要方法。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建设,建立运行机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对于规范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到各种相应机制与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上。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机制;二是要从高校德育创新、课堂教育主渠道、实践育人等环节出发,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三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道德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道德典型的榜样作用,建立健全示范机制;五是要与法制教育、纪律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六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贫困大学成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运用全人育人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成才教育模式,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全人育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成才模式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Immigrant children's ambitious educational choices have often been linked to their families' high level of optimism and motivation for upward mobility.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 has mostly neglected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such as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or anticipated discrimination. Moreover, immigrant children's higher dropout rates at the higher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vel suggest that low performing migrant students could have benefitted more from pursuing less ambitious tracks,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that offer viable vocational alternatives. We examine ethnic minority's educational choices using a sample of academically low performi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Germany's highly stratified education system. We find that their families' optimism diverts migrant students from viable vocational alternatives.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and anticipated discrimination do not explain their high educational ambitions. While our findings further support the immigrant optimism hypothesis, we discuss how its effect may hav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depending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9.
Since Puntam's seminal work on declining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the question of how social trust is formed has reached unprecedented heights of critical enquiry. While 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ethnic diversi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as the main influences driving down generalized trust, we focus on opinion polarization as another potential impact factor on trust. In more detail,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polarization over morally charged issues such as homsexuality, abortion and euthanasia affects individuals' likelihood to trust others. We hypothesize that moral issues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divide societies' opinions into opposing poles and, thus, to challenge social cohesion in modern civil societies. Based on hierarchical analyses of the fifth wave of the World Values Survey (WVS) — comprising a sample of 39 countries —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individuals living in countries characterized by more opinion polarization tend to have less trust in other people.  相似文献   

20.
Applying discrete-time hazard models to person-year data constructed from 1% microdata sample of 2010 Korean Census, we explore how men's education affects their transition to first marriage, and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marriage has changed across three 10-year birth cohorts of Korean men born from 1946 to 1975. Drawing on Oppenheimer's theory of marriage and review of changing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of Korean men, we develop a hypothesis on grow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in marriage. We find that the high educated delay marriage until later ages but catch up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eventually more likely to marry than the low educated. There is a continued trend across cohorts toward the delay and avoidance of marriage at all educational levels. However, the trend of retreat from marriage has been more substantial for men with high school or less education compared to men with a university degree, leading to growing educational gaps over time in marriage. Among the three cohorts, the youngest cohort, among which low educated men's economic prospects have particularly deteriorated due to rapid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conomic crisis, shows most pronounced decline in marri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