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庭化迁移日益成为我国乡城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但家庭团聚能否促进社会融入尚不明晰。基于2014年8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针对核心家庭三种迁移模式——单人迁移、夫妻迁移和家庭迁移,从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对比三种类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不同维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表明,夫妻迁移者社会融入水平最低,家庭迁移者最高。社会融入各维度不均衡,经济融入和社会适应较滞后。家庭化迁移对除社会适应外各维度社会融入起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和流动经历对社会融入各维度起促进作用,城市类型的影响则较为复杂。鉴于家庭团聚能促进个体的社会融入,地方政府应为乡城流动家庭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家庭友好型社区,促进流动家庭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与大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快速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以农民工为主的大多数流动人口并没有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从就业形态来看,是典型的"非正规"就业,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在未来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城市的发展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变农民工为市民,相应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经济是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现象,作用很大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因此对于非正规经济不可能采取压制、无视的态度。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者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非正规性"而难以得到现存正式保障制度的保护,而世界各国的总趋势是非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式微,所以合理的取向是改革现有的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使之能覆盖非正规就业者,而这种"改革"并非单纯靠增加制度覆盖面就能够实现。一个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引入社会养老金制度。这一制度不以缴费为前提,因而避免了所谓"非正规性"的掣肘。社会养老金制度的引入可以给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一个可靠的预期,并因此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增强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力,同时可以发挥重要的缓解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而社会资本究竟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其影响程度如何?本文从家庭社会资本及公共社会资本两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来考量二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公共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9年中国的农村─城镇移民调查数据(RUMIC2009),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自雇选择和自雇收入的影响,并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自雇实现的非正规金融支持路径。结果显示:社会资本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实现,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可以为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创立提供部分启动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面临的信贷约束,并且社会资本越丰富,农民工自雇初始投资中非正规金融借贷金额越大,比例越高;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自雇业的后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社会资本存量越大,农民工自我雇佣经营收入越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采用离散时间Logit模型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二胎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市地区有稳定住房、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读书看报学习活动、在老家不再有农村承包地、较长的流入地居住时间将会降低全部或者部分乡城流动的人口二胎生育的概率。这一方面是因为乡城流动妇女在城镇地区的生活经验与经历改变了她们传统的生育观念,而城镇居民的社会范式也改变了乡城流动人口生育孩子的信念;另一方面是因为乡城流动人口上向的社会流动将驱使她们投入更多的能量与资本到提高自身的社会阶层地位上,因而减少了孩子的生育。  相似文献   

7.
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期动态的家庭化迁移决策机制,将家庭化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家庭离散阶段和家庭聚合阶段,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拥有宅基地对家庭化迁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对于拥有宅基地的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为显著的“正U型”;(3)相比于家庭离散阶段,宅基地禀赋在家庭聚合阶段的影响更大。据此建议进一步保障农民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探索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制定满足迁移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立群体的过程。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的排斥,造成了她们社会权利的缺失。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认为社会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正规就业女性应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权利。所以,必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和追求社会发展等政策措施来保障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9.
利用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媒介使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年龄和户籍差异。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和促进流动人口媒介使用的数量与质量、转变流动人口的媒介使用方式、提高媒介的公共服务力度等措施增加其社会资本,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后,从居留能力和社会融合两个层面出发,对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具有在大城市长期居留的意愿;居留能力方面,拥有较多社会资本和较高收入会对长期居留意愿起到促进作用,居于生产性服务业比处于消费者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强,就业身份高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强;社会融合方面,心理认同感强的乡城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1.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帕特南对于社会资本的分类,本文将黏合性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活动参与两个变量,并探讨了它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黏合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确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社会组织越多,8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越强,但对9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则没有显著影响;社区活动参与越多,80后和9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均越强。这体现了黏合性社会资本在团结农民工、凝聚人心和增进社会融合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组织在90后农民工中的吸引力不足也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应该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采取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近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稳妥有序地为农民工提供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机会,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的二次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的二次创业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人力资本的优化,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提升。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为解决家族企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途径,通过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提高企业家的能动性及建立企业中间组织等方法提升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改善经营机制,突破家族困境。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就业是当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009年农村数据,采用递归双变量概率模型对农村两代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代际传递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两代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但两代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也存在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子代的就业选择明显受到父辈就业状态的影响。这意味着农村子代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与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迅速崛起。此现象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无法解释,因为家族企业创业时既缺少物质资本,又缺少人力资本,也没有技术支持,甚至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问题。其实,经济增长不仅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还需要社会资本。家族企业之所以在夹缝中突起,很大程度依靠其深厚的社会资本。但也要看到,如果社会资本不能应经济发展而提高,就可能走向反面,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并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社会资本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构成模型,模型中包括影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系数:维护系数、意愿系数和应用系数,针对这三个系数,本文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社会资本对就业行为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就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不同;就业行为受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双重作用;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对性别作用存在差异;就业行为中两个"关系强度"的效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是继续采用家族化管理还是采用职业化管理仍是困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的内在逻辑,认为任何企业的成长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资本条件下进行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及其管理模式的选择都是由当时的社会资本条件决定的。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家族社会资本和泛家族社会资本,而制度化社会资本相对缺乏,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职业化管理的现实基础,也没有职业化管理的现实需求,家族化管理仍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现实选择。对于那些能够进入现代企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职业化管理是其理想的选择,但需要我国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模式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度持续增大,就业压力与之俱增,人力资本之外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现状,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论述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合理性,提出了规避社会资本消极影响的措施:高校发挥资源优势,积累社会资本;家庭发挥能动性,提升社会资本维度;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拓展社会资本、转变社会风气,减少社会资本消极作用;学校将就业社会资本与学生素质挂钩;家庭将拓展社会资本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学生转变观念,不把社会资本作为就业的"救命稻草"等。  相似文献   

20.
把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我国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中,指出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含义及作用,探讨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