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生》、《黄土地》、《老井》、《美丽的大脚》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电影,立足于本土生活,以本土观众为诉求对象,注意发掘本土性的文化层面,拓展历史性的文化视野,对西部的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国西部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与对西部人生体验的真诚表述,体现了独特的"西部趣味"。中国西部电影导演从述说转向反思、从本土走向世界、从精英主义转变到世俗主义的文化立场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新移民作家,移民海外而有了世界性视野后,严歌苓将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从异域婚恋、成功人生故事和文化对比拓展到了移民、族裔、人类现代化实践、广泛的全球化思想的新向度。其小说创作的主要贡献在于:1)走向世界的创作主体,在书写"中国故事"时具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以移民议题、人类性相与性别议题等为主,展现了丰富的全球性主题和多元主义文化思想;3)从女性主义叙事原则出发,在叙事手法创新和叙事声音的选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平的》为中国电影事业全球化创造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瓶颈并不仅仅是产业化程度不够、影片内容表达狭隘、缺乏专门的译制机构和标准、版权发行不畅等问题,还在于思维上的偏差。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扬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要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两个策略和观念上的悖论,因为对民族性的执意坚守有可能造成人为的壁垒,使地球变得不平起来。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民族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在电影创作中倡导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普世价值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从《红高粱》到《英雄》,张艺谋的文化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现,明显地表现出从俗文化到雅文化,从传递负面信息到正面信息,从批判到赞赏的转变。而造成这些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为生存而求变;二是张艺谋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韩国电影在借鉴好莱坞商业类影片经验的同时,注重在电影中进行本土身份的建构,用本民族的人物和情感重述西方题材和改写西方故事,在本民族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故事中彰显现代价值观,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消解西方影像中情色与暴力的极端显现,藉此获得了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的双赢。韩国电影这种"洋"为"韩"用的做法,对中国电影本土身份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电影既要加强现实观照、丰富现代影像,又要甄选彰显共同价值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营造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层面上达成东西方的共识,在唤起观众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制造具有"中国身份"和民族文化标识的观影效果,以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董景玲 《21世纪》2007,(1):24-25
在当今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球化市场的时代,中国电影也不甘落后,以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为首的中国导演,拍摄华语大片,并逐渐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在北美地区电影票房排行榜上连续两周稳居榜首,开创中国电影百年纪录。《华尔街时报》报道:“《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从《卧虎藏龙》开始,李安打开了华语大片开始登上世界电影舞台的新通道。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十面埋伏》,再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功夫》,成龙的浪漫爱情剧《神话》以及陈凯歌的魔幻武侠电影《无极》、冯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新世纪将古装电影推向了高峰.通过对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状况进行简单梳理,从宏观上分析了第五代导演古装大片创作的意义,肯定了新世纪古装大片的开拓性价值.剖析国人后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奇妙交织的复杂文化心态,认为应制止无底线的媒体与网络暴力,努力使中国导演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大片.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电影研究的价值之一,在于问题意识及其现实针对性。本栏目的三篇论文,分别涉及了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些重要话题,不约而同地显现出对处于全球化、娱乐化语境之下的当下本土电影的热切关注与深度思考。《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跨国空间与全球想象》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电影文本所建构的跨国空间,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想象与文化主体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思考和阐发;《娱乐的背后——中国电影接受心理探析》针对电影创作与接受之间的错位现象,强调电影接受受制于电影受众的深层心理需要和基本接受习惯,以此为基点展开对中国电影接受心理的研讨;《建构·解构·重构——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对"红色经典"的几种改编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尽管三位作者的选材、思考和研讨角度不尽相同,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但其共同凸显的问题意识,以及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梳理出排解问题路径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电影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本土电影也日渐向全球化靠拢。虽然全球化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畅行无阻,但好莱坞电影并不能替代我们对本土文化、本土生活、本土经验的关注与书写。我们的电影首先是本土的,而后才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1 987年 ,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 ,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 1 999年 ,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 ,结合张艺谋 1 3年来的代表影片 ,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 ,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由于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于香港地区的电影创作及理论研究,通常都独立于中国内地电影理论创作研究框架之外。然而事实上,香港本土的电影学术研究不仅与大陆的电影研究联系紧密,是中国电影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其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贴近电影创作,东西文化杂陈,研究视野开阔,又成为中国电影研究体系中最具个性的一环。从电影初到香港并出现相关报刊伊始,历数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出版物、电影研究、理论派别、阶段性特征等,以期描绘出20世纪上半期香港本土电影研究发展的面貌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由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和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显示了独特意义,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方面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由此,对张艺谋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而言,超越后殖民,方为自强之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中国记录片走向世界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以此来证明中国记录片创作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应该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发展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通过对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全新观察和独特阐释,在深刻揭示张艺谋确立电影大师地位的同时,探讨他如何超越电影导演身份,从而树立其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大师的“新张艺谋现象”.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张艺谋“另类身份”进行“言说与解读”:一是张艺谋的影像身份:电影界内创造的辉煌;二是张艺谋超越影像的视觉艺术大师身份——“跨界”的勇气、追求与成就;三是张艺谋“跨界”创作中“相同”与“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新华  通侨 《华人时刊》2012,(12):10-13
上世纪初,清未状元张謇等南通人用"世界眼光"开展城市建设,使南通赢得了"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美称。本世纪初,英国作家大卫以13名通商"走出去"经历撰写的《南通故事》使南通再次纳入全球视野。从"拎包摆摊"到"办厂采矿",从"绣品家纺"到"造船建房",从"孤军奋战"到"抱团打拚",以农民为主体的新一代南通侨商,以年均25%的增速,从叠石桥家纺城大踏步走向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有力推进南通"民营经济全球化、对外交往民间化"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从"泥腿子"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6.
小人物通过自身抗争并获取胜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叙事模式。从历史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叙事的过程中,小人物意象的建构在影片基调铺垫、故事叙述推动、主题内核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艺谋执导的《影》和《满江红》皆讲述了小人物与皇室强权抗争的故事。两部电影中强权下的“刺杀”母题、小人物悲剧命运特征以及人物本体蜕变过程的共同点,以小见大地体现出古装题材电影中小人物意象建构所运用的叙事模式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明星公司主要代表了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戏人电影"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华公司则主要代表了更加注重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此也更富于艺术个性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人电影"与"作者电影"具有较多可比性,其艺术上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艺术规律,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正显示日久弥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电影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叙事主题和叙事线索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叙事方式.认为,张艺谋在叙事主题的追求上是游移不定的,其所呈现的三个阶段,契合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从叙事线索看,张艺谋大多是以一个故事、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显示出结构的单一.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之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叙事风格只是导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嬗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