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认为其思想内涵主要是宣扬孝悌节烈等封建伦理道德,抨击假道学,主张"三教合一"论。这些都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意图,是清代官方思想文化政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涉小说批评资料极多,初步统计共百余条,是纪昀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的重要载体。其批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引用作品""借人所言""专题条论"三种形式,内容涉及小说理论的诸多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小说文体论、艺术论、接受论和目的论四大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说批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全面认识纪昀小说理论的重要窗口,是构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鲜活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幽默艺术,展现了纪昀的深厚学识及这部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文人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有明显的劝惩教化功能,在对《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中,推崇《阅微草堂笔记》,这与纪昀当时的文化地位有关,但许多人对纪昀讥讽宋儒不满。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维护封建道德的笔记小说,这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影响有关。1979年孙犁的《关于纪昀的通信》一文引发了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伦理研究、纪昀对理学的批评研究等。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层面会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6.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二十余则笔记是表现兄弟伦理关系的,在这些笔记中,纪昀既表现了自己兄友弟恭的理想,也描写了社会兄弟参商的现实.我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将原本平等的兄弟分为上下尊卑,同时又要求他们和睦相处,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纪昀希望通过自己的劝诫能让兄弟之间长幼有序,以符合传统伦理对兄弟关系的要求,结果自然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权力镜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纪昀一生仕途显达,虽经历了宦海沉浮,但洞悉官场内幕.<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对官场内情的揭露,记录了昏官庸吏、贪官污吏等形形色色的官吏,从中看到官场上官官相护,迎合上司,同僚间相互倾轧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对官场内幕有深刻的理解,对吏制腐败给予了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8.
长随是清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社会地位低下,长期遭人唾弃;但另一方面却有众多的人群想方设法挤入这一群体。《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多则笔记跟长随有关,从中可看出纪昀对长随是怎样的态度,以及长随在清代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佛教理论,与国人固有的因果报应思想相互激荡、磨合、吸收成为中国社会上自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的共同民族心理。同时又与小说这一体裁相互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母题。《阅微草堂笔记》沿袭传统,借用因果报应手段收集、组织素材,结构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更直接,更明了的传达圣人"神道设教"的涵义,通过讽刺、揭露、警诫达到劝善惩恶,匡正风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阅微草堂笔记》的城隍故事.城隍是中国古代民间和道教的城池守护神,城隍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古老的故事类型,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18则城隍故事,故事类型比较丰富,表现出城隍神的多种职能.唐宋时期,城隍神除了保护城市的职能之外,人们又把他视为冥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司法职能,形成了小说中常见的故事类型,后来作为冥间地方官的城隍神有更多职能.《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城隍故事很多是借助梦境和复生叙事的,将梦幻世界、鬼神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呈现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城隍故事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内容.冥官城隍与阳间官吏对比、互补,冥官聪明公正,人世间冤狱丛生,影射清代官场黑暗.在我国鬼神文化信仰中,城隍因掌握人的生死、除暴安良、护国安民等多种职能,拥有广泛的民众信仰.纪昀借助民俗事象和民间信仰,利用民间素材和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实现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所创造的跨越时空 ,杂陈古今的独特的历史叙事模式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古今杂糅杂陈、寓庄于谐的历史叙事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契合。鲁迅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家用反讽、戏仿、虚构荒诞情节等叙事策略 ,完成了对占统治地位的一切宏大叙事、既定权威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明清通俗小说的作者习惯于追求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因此他们会频繁地将纳妾这一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同时又能够引起激烈矛盾的婚俗写入小说。小说中所常见的怨气丑声的故事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这类故事的矛头所指,不是纵欲的妾,而是那些广蓄姬妾的男性,纳妾由此成为了男性好色的一个标签。而更为重要的情节模式则是一妾破家:原本安然无事、风平浪静的家庭由于纳妾而掀起狂风巨浪,整个家庭因此而陷入倾覆毁灭的危机中。纳妾既是整段故事的起点,也往往被视为引发危机的源头。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小说作者在叙事中对于纳妾的依赖。纳妾不仅作为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而被寄予某种想象,更有助于故事的叙述:缓解人物在婚姻道德上的困惑,并解决风流与阴骘无法并存的难题,使得小说的叙事能够不偏不倚地驶向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鸦片与轮船,分属消费品与生产工具的不同领域,是直接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西方轮船载来鸦片,导致中西冲突,又由轮船打开晚清边界,引发洋务派以轮船为中心的"自强"运动,由此在文化想象上构建起鸦片与轮船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既是晚清政府解决一系列社会冲突之意识形态基础,也是直至今日中国近代历史叙述话语的主线。一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与文化转型都把鸦片作为一种灾难性记忆,把轮船作为一种富强的象征,只有获得物质性"利器",中国才能改变积弱之形象,建立独立、富裕与强大的国家形象。因此,鸦片与轮船的复杂关系,既是我们切入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思近现代文化及其历史叙述的不可或缺的物质维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消解"叙事主要集中在具有切己性和私密性的爱情与婚姻主题上,梦幻内容常具有比较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的内心欲望和主体需求."梦幻-消解"叙事通过"梦幻""消解"间的落差对比以及叙述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张力,凸显出现代女性所遭遇的与男性不同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以及现代女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展示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理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相术宣扬命定论思想,同时强调相德、相心的重要性,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为志怪小说家所奉行.他们在小说中通过相术叙事不仅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更宣扬相德、相心先于相形的理念,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浓厚的相术文化意蕴.结局照应相术对人物命运的预言,是相术叙事的基本模式.与命运有关联的身体部位或相关情节之描写,由相术引出的出人意表的情节和对美德的褒赞来塑造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概言之,相术叙事有引起事由、设置悬念、铺展情节、描写人物、严密结构、深化主旨、引人入胜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对章嘉呼图克图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章嘉呼图克图的管理是清王朝整个藏传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统治者对章嘉活佛系统的管理既有尊宠与重用的内容,又有要求与惩戒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策略。章嘉呼图克图能够在清代发挥佐治安民、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与清王朝对该活佛系统的成功管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评论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较为散漫的"生活流"状态.笔者对此观点质疑,提出<烦恼人生>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中和平衡的张力结构.而池莉近期创作的小说结构则表现出较鲜明的反讽特征.本文由探讨池莉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指出池莉小说叙事结构与中国文化精神及"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伴随着20世纪以来所出现的文学向内转向的局面,传统的线性叙事受到了挑战,空间叙事大量出现;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叙事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内在的关系,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及其所展现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获得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理解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独特叙事方式可以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由狄更斯等人开创的质疑"进步"话语的传统在20世纪的英国一直持续着.约翰·韦恩、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和朱利安·巴恩斯都是这一传统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创作的《山里的冬天》、《洼地》和《福楼拜的鹦鹉》也许只能被看作三个碎片,但是它们共同属于一部针对"进步"话语的推敲史,一部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推敲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