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构建中国区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对2017年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比中部地区更具竞争优势。其中,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4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湖北、浙江、山东、安徽和湖南等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居中位置,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河南、天津、福建、河北、江西、山西等6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特征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H-H、中投入中产出(M-M、中投入低产出(M-L、低投入中产出(L-M、低投入低产出(L-L。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房价遏制了科技创新能力,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房价的推高作用尚未明确。以此为新视角的探究,首先根据经济学理论推演研究假设,而后构建中国31个省份2006年至2017年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房价的混合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修正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用Ward法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进一步结合区域异质性建立多元线性计量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能力对房价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推高了房价,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中R&D人数的显著增加,而科技创新能力的产出和研发经费投入的正向影响较小;R&D人数的传导机制是通过直接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正向影响房价;考虑区域异质性,R&D人数增加在各省份均推高了房价,且科技创新能力非发达区域效应更大;在科技创新能力发达的7个省份中,R&D人员出现"聚集效应",其他省份出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联系紧密并日益影响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仍面临着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不够优化等发展困境,这制约着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总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面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持续向高质量发展,明确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探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的环境因素,以及如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起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文章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DEA)模型,根据2012-2016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时滞效应条件下,探究了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的真实科技创新效率,同时利用Tobit模型检验了科技创新主体(高技术企业、政府)、劳动者素质、金融支持和创业水平、科技创新政策等因素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效率既具有有效性的一面,又存在不充分、不均衡和不稳定的一面。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具有空间差异性,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板块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差异明显,整体上呈东高西低。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具有时间动态变化性,五年间综合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四大板块之间综合效率的差距逐年减小。最后,经过Tobit回归模型对科技创新综合效率的影响分析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劳动者素质和金融环境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研经费支出强度、"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和创业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据此,认为今后可以从合理调配科技创新资源、培育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而有效提高"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化配置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DEA模型评价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各省份2017年的产出不足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三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协同变动,东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协同变动;纯技术效率对总体技术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为提升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应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从中观层面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从微观层面优化高校内部分配。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省域角度探究全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效率,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视角。通过解析全国省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效率状况,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链引领;发挥市场导向,凸显产业链拉动;夯实平台建设,强化人才链引擎;营造文化氛围,增进创新链实力,进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求全面考察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借助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分析与文献分析方法,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了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出其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增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是当前创新评价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省市2011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差异,大部分地区处于竞争力强弱层次的中间层面,也有少数省份存在较明显分异。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要素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了2011-2015年31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要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结果显示:在考察的31所高校中,还有1/3左右高校的Malmquist指数小于1,导致所有高校的Malmquist指数平均值略小于1(0.983 0);B类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并不比A类高校逊色;农业类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高于综合类和工科类,而师范类高校相对较差;西部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优于东部高校,而东部高校优于中部高校;技术进步效率是各类高校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短板和未来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省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在实践进程中暴露出一系列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构建省域企业孵化网络资源配置的二阶段效率评价模型并完成效率测算;基于组态理论探索网络结构与区域环境的高资源配置效率匹配路径。研究发现:(1)省域企业孵化网络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不高且呈波动下降趋势。(2) 7种组态有助于孵化网络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现阶段扩大网络规模是效率提升的普适性手段。(3)在创新力强的经济发达省份,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呈替代关系;在不具备经济和地理区位优势的省份,网络密度的提升能帮助节点组织拓展资源共享渠道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中观和宏观视角,为我国省域企业孵化网络资源配置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资源投入、研究成果、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4个方面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部分“211”及省部共建的108所高校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并对样本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资源投入和研究成果的产出是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综合科研型院校以及部属院校高级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并呈现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述,并以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一级指标建构江苏省13个省辖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采取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县(市)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如何发挥科技对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成为县(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辽宁省部分县(市)科技进步态势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自主创新等指标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总结差距和不足,为各级政府制定县(市)科技进步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是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分析了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将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分为科技能力评价与科技创新水平评价两部分,并由此构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决定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而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山东省资本市场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一是完善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三是加强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四是鼓励高科技企业场内市场融资。  相似文献   

15.
依靠科技创新带动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紧迫时期,辽宁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围绕结构调整的主线,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对科技创新与辽宁经济结构现状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构建辽宁经济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辽宁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宁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问题,采用数据分析等方法,从专利申请量、学术著作与论文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描述了辽宁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发展趋势。指出目前高校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科技创造水平亟待提高、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尚需完善、科技应用和转移机制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产学研,做好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工作,促进自主创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测量的指标体系,在运用AHP和标准离差法确定各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并依据各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值标准化后的值来分别测算我国东部10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情况,利用协同度模型,判断10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协同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处于初级协同状态,其中北京处于良好协同;广东、江苏处于中级协同;上海、山东处于初级协同;浙江处于勉强协同;天津、海南、福建、河北处于濒临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水平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阐明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纽合对策,并分析二者的纽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2006—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其科技创新能力均有显著但程度不同的正向影响。其中,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强,政策环境与人才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认为应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增大经费投入,发挥政府调控服务作用,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来提升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