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环节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户施肥行为和收入。将蔬菜价格作为信息不对称的代理变量,利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蔬菜价格、肥料价格与农户施肥行为和农户收入间的内生性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探寻过量施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路径。研究结论:(1)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户过量施肥的主要原因,不具有“质量”溢价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过量施肥;(2)从质量安全角度看,过量施肥会导致农户收入下降,即利润最大化的农户个人目标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存在一致性;(3)过量施肥主要通过影响农产品质量而对农户收入造成负向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提高农户对过量施肥危害的认知并帮助农户树立合理的施肥理念;(2)促进农户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规模效应,降低有机肥使用成本,并进行肥料投入过程监管;(4)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和农业生产规模小等国情,导致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领域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等策略,使我国农产品市场调节严重失灵,农业结构失调,农产品品质不高,资源配置低效率.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农业支持政策应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减轻农业领域信息不对称和矫正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行为为重点,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以此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升级,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针对“农超对接”中超市为确保农户提供高质量安全农产品,对农户实施参与和激励约束的问题,建立模型并利用库恩—塔克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超市为主导的“农超对接”模式中,若要满足农户参与和激励约束,则超市收购高质量安全农产品与其他采购商收购低质量非安全农产品的价格差额,加之超市对农户种植农产品的单位投资补贴之和,应该等于农户种植高低质量两类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差额;同时若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对农户施加的边际惩罚额应等于超市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边际成本。并据此提出建议,为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农超对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引导农户从事高价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专业能力和交易成本两个视角分析影响高价值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因素。以淡水养殖为例,将三省农户调查数据代入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加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专业从事淡水养殖的农户仅占样本总体的46.06%;②以CD生产函数截距项测度的农户专业能力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降低农户从事多元化经营的概率,并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淡水养殖土地集中度指数和收入集中度指数;③难以获取交易对象信息、产品质量争议和运输成本分别在1%、5%、5%的水平上显著增加农户从事多元化经营的概率;分别在1%、5%、5%的水平上显著降低淡水养殖土地集中度指数;分别在1%、5%、1%的水平上显著降低淡水养殖收入集中度指数。基于此,得出主要结论:①淡水养殖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总体偏低。②专业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户参与高价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③交易成本上升制约农户参与高价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其中,难以获取交易对象信息、产品质量争议和运输成本高昂是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强互惠行为视角下的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我国农户日益"原子化"的现状,完全依靠外部直接监督合作社农户生产行为的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农户"搭便车"行为容易陷入合作社内部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的低效率。论文在"行动者/结构"的分析框架下,尝试将强互惠理论拓展到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治理中,探讨通过强化强互惠行为来重塑合作社结构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的高效率;最后的数值仿真表明强互惠行为的存在确实能有效提高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优质优价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经济理论和契约理论 ,从农产品特殊的物品属性入手 ,指出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实现的根本障碍在于其特殊的物品属性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 ,并由此导致了农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认为 :在交易中 ,由于农产品特殊物品属性的界定成本高昂以至许多属性被置于“公共领域”而形成了剩余权力 ,如何对剩余权进行分配以克服信息不对称 ,正是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运用一系列契约联结形式 (即流通组织 )构成剩余权利的分配机制 ,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供应链中农户故意违约和农业气象灾害导致的供应不确定问题,采用均值—方差方法建立了风险偏好下的农产品提前采购决策模型。考虑了采购成本、农户关系建立成本、生产服务成本、缺货成本和库存成本之间的平衡,同时对农户的选择和签约量进行决策。多个不同规模的算例测试和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较好反映了气象灾害和农户故意违约对农户选择和签约量的影响,设计的算法能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在不同的风险偏好下,农户的故意违约概率、违约强度和生产能力对农户选择和签约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风险偏好下,随着气象灾害发生概率、气象灾害强度、农户故意违约概率和农户违约强度的增加,签约量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2008年“农超对接”实施以来,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的自营比例仍然不高。文章对于“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种主要的农超对接模式,以果蔬类鲜活农产品为例,从模块化理论的视角,提出了“超市制造”的概念并构建其模块化生产网络:超市制定标准,筛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再筛选农户进行生产。超市对专业合作社的激励机制是产能蓄存和基地升级。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协调超市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广大农村农户营销能力与农业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已经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引起农产品价格暴起暴跌的现实,提出了启动国家行动、提高农户综合营销能力的政策建议。即转变营销主体,加快政府职能归位,增强农户对农产品营销的控制力和领导力,使农产品销售主动权回归农户;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农户的营销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手段作用,切实增强农户的信息交流能力,降低农户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农户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浙江省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情况看,目前生产的品种结构日趋多样,传统的农产品在其中所占的份额日趋减少,而蔬菜和水果类农产品所占面积比例不断提高,农户在选择生产农产品时,求稳的心理比较明显,农户农业投入普遍不高;从农产品销售情况看,农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销售渠道多样化,农贸市场和贩销大户是主要的销售渠道,农户普遍遇到过销售困难问题,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迫切需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质量安全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正向传递不顺畅、不充分;另一方面,质量安全问题发生之后,质量安全信息在供应链上的逆向追溯难以实现。本文主要从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和逆向追溯角度来探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和优化问题,对比分析了五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认为"连锁零售网络+生产基地+农户"模式是质量安全最有保障的模式。可以从提高生产端和销售端的组织化程度、对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建立跟踪和溯源系统、充分发挥品牌的"信号"作用这五个方面来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柠檬效应使得整个农产品市场扭曲发展,影响了高质量农产品的销售。从营销的角度,运用SWOT法对农产品市场柠檬效应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建立品牌,获得顾客信任。再通过4P研究法,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提高产品质量,不过分采用撇脂定价策略,通过创新,采用新型渠道模式,利用网络优势,开发网上销售,并且合理采用相关的促销策略配合。运用各种策略,可以合理解决农产品市场的柠檬效应,使之可以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视角,以“农产品生产者+超市”的模式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构建“农超对接”模式中的零供关系演化博弈模型,动态地分析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超市选择“检查”策略的决定因素包括检查成本、对生产低质量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取的罚款金等参数;农产品生产者选择“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策略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成本、超市向其采购高质量农产品支付的批发价格等参数。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福建省农产品物流良好有序发展,分析了当前环境下福建省农产品物流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模式,探索了未来福建省农产品物流可能的发展模式———“面对点”单市场模式及“产销一体化”模式。这两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电商参与对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方法剖析电商参与促进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多重质量认证的可能;参与电商通过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意愿、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个途径影响农产品质量认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商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推广等对策,以此促进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与农产品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而且造成巨大的食物消费断层,降息刺激食物消费的作用下降,尤其是在大额刚性支出存在的情况下,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加大对我国农产品需求的制约。此外,收入差距过大,还间接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特别条款”的障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因此,应采取有利措施,适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产品需求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中国农业也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文章主要从农业的高成本生产和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两个维度概括了农业"新常态"特征。在"新常态"下,农业高成本使农业劳动力呈现兼业化、老龄化特征,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社会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未来将出现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面临挑战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迎来机遇共存的局面。应对农业"新常态",关键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加强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推动农业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下的消费者剩余及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用来说明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运行效率问题。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农产品市场看作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事实上农产品市场是属于不完全信息市场,由于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效率。而对于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在农产品市场中往往处于信息劣势地住,消费者的利益也常常被损害。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农产品市场中消费者剩余被削减的原因及对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频繁发生的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给我国农户带来重大损失。在分析生鲜农产品突发事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风险来源,将农户风险分为3种: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并提出农户独立应对突发事件存在应急能力和方法欠缺、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不足等因难。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风险,从供应链网络的视角提出3种应急组织模式:应对自然风险的政府与农户组织相结合的应急模式,应对市场风险的供应链横向联盟应急模式和应对生产风险的供应链纵向联盟应急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与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监管主体不清,监管环节缺乏统筹与协调,监管对象缺乏标准化规模生产,监管方式不健全,社会监督力度不足,信息公开体系不健全。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五元主体监管模式、加强六环节链全程监管、增强区域链之间衔接监管、完善多条监管链、健全信息链监管模式等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从主体链:政府-社会中间层-生产者-消费者-大众媒体;环节链:产前-生产-流通-消费-监管-进出口;区域链:农产品生产落后区域-农产品生产产业区-城乡结合区-城区;监管链:制度监管-技术监管-经济监管-组织监管-行政监管;信息链:生产信息-消费信息-检测信息-预警信息等立体监管网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