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英 《学术交流》2015,(2):186-191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先河地从系统的角度以"以诗论诗"的方式对古代诗歌进行了风格层面上的分类。但是,在这种分类的背后,隐藏着文体选择、内容关注、审美价值及取向上的诸多问题,并形成了《二十四诗品》自身的二律背反。对《二十四诗品》中表现的问题进行重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在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3,18(1):50-52
文章分析考察并研究了儒家经典《周易》中诗歌的艺术形式、韵律、创作原理、忧患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美学哲学层次上的《老人与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利 《社科纵横》2004,19(1):91-92
《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所预期的那样包含意味了许多东西。《老人与海》中的悲剧意识是海明威剧审美方式的完美体现 ,它是海明威式的 ,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意识 ,它不乏忧患、哀怨和进取的精神。海明威用桑提亚哥的遭遇表明 :人生的悲剧固不可免 ,但数十万年沉积而来的人类文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后盾 ,这就是《老人与海》贯穿全文的哲学思考 ,这是整个小说的哲学构架。  相似文献   

4.
姚晓鸣 《社科纵横》2008,23(2):167-168
本文分析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简洁与含蓄的文体艺术,并从美学的视角,审视该作品的内涵:整篇小说像一幅油画,像一首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音乐感.对于现代人进一步研究美国散文风格、语言文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齐学东 《求是学刊》2013,40(5):142-148
在根据古代小说改编和新编的动画影视作品中,和《西游记》相关的作品最多、最成功。从解释学、接受美学的维度看,小说《西游记》在改编和新编成动画片时,因为小说语言转换成动画画面、原著文本的历史视野和导演们的当代视野的融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对创作和欣赏的作用,使得动画作品和原著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作品都尽量保留原著的情节、人物形象,通过作品传播古代文化,给人以教益。新编类型的作品,更关注娱乐性、趣味性,以搞笑为能事,但也能激起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山海经》三种文本阐释系统(本文、注释、图像)中,有一个共同的话语机制,即利用话语的转喻功能,通过寻找、建立殊方异域之物事与现实之物事间的相似和关联,将前者纳入经验世界内,从而达到使受众以“其事质明有信”的目的.比较而言,图像最为直观,对转喻的实际效果影响也最大.但图像不仅有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等“正作用”,还可能产生“负作用”.以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图为例,由于绘制者在图像生产中的“同构”方式以及民众思想中近乎固化的文化符号的渗透和干预等,导致信息误传,而由于图像的具象化特征,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程度可能远超过文字.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以《关中枪声》《关中匪事》等为代表的关中系列题材剧一次又一次火热荧屏,关中系列题材剧的成功是与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分不开的;关中系列题材剧注重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地域风情的描摹,注重情节的曲折性与圆满性的营造,注重对独具个性的关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注重对关中民俗的真切演绎和呈现。  相似文献   

12.
敖运梅 《社科纵横》2003,18(1):62-64
通过对《杂感》诗首、颔、颈、尾联的具体剖析解读可见 ,在黄仲则创作的诗作中 ,《杂感》一诗几乎蕴盖了他毕生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质 ,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命运与艺术追求 ,表露了乾隆盛世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4.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令辉 《社科纵横》2007,22(6):176-178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牛占国  李明华 《学术交流》2007,(10):171-173
普契尼的歌剧美学观是在"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他用现实生活的"小人物"代替争取自由的英勇斗士,力求真切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感情冲突。在《波希米亚人》中,普契尼通过一个极其平常的爱情悲剧故事,来展现普通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温情诗意。该剧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富有诗意的音乐成功地塑造了鲁道夫形象,运用剧情的悲喜交融和音乐主题的反复使用来烘托戏剧气氛,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还让我们品味到了鲁道夫艺术形象悲情与凄美的审美感受;而通过鲁道夫形象塑造孕育出的人性与哲理的思考,更让我们迷醉、留恋和沉思。  相似文献   

16.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面对诗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日卒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日卒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日卒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相似文献   

19.
清代儒士夏敬渠博通经史,尊奉儒学,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著《野叟曝言》以抒生平抱负。《野叟曝言》堪称是中国古典小说模式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写了才子佳人,写了神魔鬼怪,写了世情民俗,是中国小说开始走向综合的标志。作者塑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荒诞笔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主人公文素臣几近完美的生平经历中,从中透射出失意儒士的疏狂理想与偏执人格。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的金融危机论是马克思最有预见性的理论之一.<资本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财富增长应服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道目的,指出金融危机是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必然后果.<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体对人本主体的不公正取代,使应该成为主体的劳动者反而成为被奴役的工具,使资本家在实体经济发展无利可图,或只有微利可图时,能自由地将资本投向虚拟经济.<资本论>强调自由应是建立在能力发展基础上的实质自由,因而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盲目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