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边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发表了巴亚良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之断想》(以下简称《断想》),我拜读之后,深受启发,非常高兴。从1982年以来,笔者为在哲学上确立“一分为三”的命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发表了十五篇拙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支持者还是廖廖无几。我的观点总的来说是这样的:在承认“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必须承认“一分为三”。“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一样具有普遍性,但都不能绝对化,还要承认“一分为多”。总而言之一句话,必  相似文献   

2.
1982年7月,我在《争鸣》第8期发表了《“一分为三”新议》,在承认“一分为二”的前提下,提出“一分为三”的命题,用“一分为三”对“一分为二”进行补充,由于“三”是“多”的起点和代表,所以就不去讲“一分为多”了。其中在论述“一分为三”的普遍性时,也说到形  相似文献   

3.
关于“一分为三”的再讨论坚毅1991年5月,朱兰芝同志发表了《“一分为二”的提出及其哲学内涵──兼与“一分为三”论者商榷》(《理论学刊》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1),批评了所有的“一分为三”论者,一但主要是与我商榷,所以我写了答辩文章,题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尽管没有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命题,但却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援用三足鼎立,承认中性存在,注意反“左”反右,坚持适度原则,倡导立体矛盾,用三概括事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一分为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应当怎样确定“民族新闻”的内涵和外延 张儒同志发表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上的《论民族新闻》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民族新闻的概念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民族新闻“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同时,为它规定了三个层次的外延。  相似文献   

6.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界,人们常用“非此即彼”这一命题来标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这是因为,“非此即彼”具有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结构,它断定:在“此”与“彼”之间,有且只能有一个真,不可能两者都真,这就恰能揭示形而上学割裂事物联系的思维特征。然而张忠义同志在《关于人们一直误解的一个命题》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第4期,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笔者就在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中提出:人们必须进行立体思维,这就是说,不能只停留在二维即平面上,而应该用三维即立体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各种联系、关系及其规律。(见《争鸣》1982年第3期)哲学中的“一分为三”与思维科学中的立体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思维科学来看,立体思维的建立,可以进一步说明在哲学上能够确立“一分为三”的命题;从哲学来看,“一分为三”命题的确立,也可以指导思维科学去建立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9.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讲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存内”(《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但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资金劳力投入与科学技术和总产出之间有什么样的数学关系呢?近百年来,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就目前来说,能  相似文献   

10.
从刘耀辉的新闻作品看“天府之国”四川前进的脚步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邱沛篁在我的印象中,刘耀辉同志是一位很勤奋的新闻记者。继近几年他的《张蓉芳传》、《人生的价值》和《新闻写作》三本著作正式出版后,现在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又问世。我以为,这是很值得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家董辅礽同志和该所经济学家李泽中同志,应我院邀请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三十日在我院政教系讲学.董辅礽同志的讲题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价值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李泽中同志的讲题为:《关于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此外,李泽中同志还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雇工等若干理论问题与政教系部分教师举行了座谈.董辅礽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目标”、“道路”和“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命题的含义.他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除了具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方面以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邹积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是开卷篇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准确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本质。这一命题,包括相互联...  相似文献   

13.
郑伟宏同志在《因明概论》一文(载于《复旦学报》1990年第三期,以下简称“郑文”)中提出:陈那新因明的三支式“还不是真正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它离演绎推理仍有一步之遥”,理由是:“新因明实际上规定:立量之际,同、异品均须除宗有法”,“以九句因为基础的因三相中第二、三相也是除宗有法的”,“那么显示第二、三相的同、异喻体也不可能是毫无例外的全称命题,而只能是除外命题。”关于这个问题,去年我们在北京“藏汉因明学术会”上就有过争论。其实,最先提  相似文献   

14.
按照定义、公理推导出众多的命题,是《论语》公理化诠释的主要成果之一。这些命题,分为“立德”、“从政”、“为学”三部分,基本涵盖了《论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逻辑体系。本文选登其中的若干条,以供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哲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有责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挖掘。 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认识──实践”两个命题之比较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据此,理论界许多同志一开始就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诗要用形象思维”,是毛泽东六十年代中期,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丰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诗词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新闻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苏俄时期、中共“三大”前后和主编《热血日报》和《红色中华》为代表的报刊等三个阶段。中共“三大”前后是瞿秋白新闻思想积淀和基本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上较为薄弱的环节。在这段时期,他参与并主编了《向导》、《新青年》季刊、《前锋》等党的新闻、理论报刊,形成了诸如喉舌论、思想机关说、武装劳动群众说、编辑部司令说以及其他的新闻思想,创立了一套较系统的党报工作方法,为党的新闻宣传积累了十分宝贵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丁汉儒同志的《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以下简称《论实质》)一文,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向题”这个命题提出了“再认识”,这是必要的。多年来,林彪、“四人帮”蓄意歪曲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问题上极力扩大阶级斗争的一面,搞乱了民族理论的研究。现在,必须拨乱反正,肃清其流毒。但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赵宝云同志在《恩格斯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命题吗?》(《求索》198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对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有益处。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我认为是不确切的,特别提出“列宁对恩格斯的论述作了并非原意的注释”,得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概括的“‘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的说法,也就难以成立”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赵宝云同志和学术界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