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命美学是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生命美学与主体性实践美学两极相通、渊源相共 ,存在同样的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阐释偏颇与对审美活动特殊性的理解偏误。世纪之交 ,要推进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 ,必须实行深层理论框架的转换。新世纪美学发展的新方向应该具有顺应、导引时代文明主潮的相容性、范导性 ,具有探索生命自由超越和文明未来指归的前沿性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西方哲学和美学重要转折点上的人物。正是他才完成了笛卡尔提出来的任务,即由宇宙本体论向理性一体论的过渡。康德美学散发着一种浓烈的主体性。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主、客对峙中,康德美学实现了主体置移。美的本质成为审美主体“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它不同于人类的  相似文献   

3.
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美学研究中,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却毕竟还应该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人的感性存在的考察。为什么审美活动能够使人“飞入空灵”?为什么审美活动在根本上区别于科学或伦理活动?甚至更进一步,为什么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有着最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诸如此类围绕着人类的超越性生存而展开的种种变奏,只有延伸、推进到人的感性生存,才有希望得以解决。 人的感性存在,你这生命之舞的发生之地,你这曾经为人们疏忽了的生命的秘密! 所谓感性存在,是指人的机体、诸感觉和实践活动本身。它  相似文献   

4.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5.
陈海静 《兰州学刊》2006,1(6):33-35
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就不能仅仅拘囿于能动性这一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往往只关注于能动性而忽略甚至曲解了受动性,在对实践美学的研究中便出现了许多理论误区。笔者认为,受动性并不等于受制约性,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活动来接受、适应并回应外界刺激的机能。人类的审美感性正是通过受动性机能进化而成的,只有深入澄清受动性概念的美学意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实践美学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6.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价值、绝对价值密切相关,是终极之美、绝对之美,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根源。人与世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义"三个维度上发生关系,对于"人与意义"维度的忽视是中国传统美学存在的重大缺憾。尽管从表面上看,中西美学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相同的属性——都把审美活动作为生命超越的一种方式,但二者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孕育美的神圣性的温床,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美学在此方面则存在根本缺憾。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是美学自身所蕴含的神圣之维得以真正展开的历史契机。对于美的神圣性的讨论,能够推动中国当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有着印度美学尤其西方美学所没有的生命智慧,代表了人类中庸的生命品质,具体体现为修身为本的自我超越精神、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观念等方面。它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的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文化的超越性既是对自然的超越 ,也是对文化自身的超越。超越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它与辩证法意义上的扬弃是同义的。文化的超越性源于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 ,其指向是真善美的境界 ,即自由。人类所追求的自由不是一劳永逸就可进入的历史阶段 ,而是一个无限生成的过程。以市场机制为原则 ,融入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 ,可以激发中国文化强大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周文杰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75-78,218
每个时代的美学都是人学,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都是由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决定的。而一个时代的美学,不仅会塑造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而且会决定这个时代的民族走向。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诞生在人类生存遭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压迫的19世纪,今天,面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的意义失落与精神焦虑,建构有现实内容、民族形式的"游戏美学"为当代人提供意义坐标与精神家园,无疑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也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光晕的消失,审美的堕落。本文引入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空白召唤等概念,对大众文化进行考察,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旨在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中的东方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文史哲》2001,(1):21-23
这是一个新的讨论话题 ,但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承续性的问题 ,实际上 ,整个 2 0世纪的东方文化、包括东方的美学和艺术发展历程 ,一直都经历着与外域文化的关系变动过程。所以说 ,作为一种世界性运动的“全球化” ,并非只是针对了 2 1世纪的东方民族及其文化实践 ;在热情憧憬和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东方各国始终面对着全球化的命运。所不同的只是在 2 0世纪的行程中 ,全球化之于东方国家的直接意义常常被限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主观要求之上 ,其中缺少某种异质文化间的互动性功能。与此同时 ,正由于在2 0世纪东西方关系史上 ,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东方美学的当代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生贵 《文史哲》2001,(1):28-29
近些年来 ,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种十分相近、甚至相同的见解 ,即认为 ,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化 ,由于其无力解决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陷入困境 ,因此 ,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东方 ,向东方文化来寻求答案与指导。于是便确信 ,2 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纪。东方文化以其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卓然的魅力 ,在当代世界产生着独特而又极富影响力的作用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该为此而骄傲(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笔者以为 ,由于时代的大背景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新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目前学界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龙去脉,同时剖析它在中国土壤中显示的利弊得失,由此认为美学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而不必盲目地跟风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美学原理写作的演变历程是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和文化美学思潮.美学30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在哲学思潮、文化背景和政治气候下被影响的历史.美学的发展应该走向自身问题的解决,即寻找一种美学原理的经典讲述方式.  相似文献   

18.
首届东方美学会的成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成功不仅因为参加者之多、规模之大 ,而且从研究报告的内容以及围绕着研究报告的热烈讨论中 ,可以看出与会各位学者极高的学术水准。我深深地体会到日、中、韩三国的学者们对各国传统学问的真挚的继承 ,同时 ,特别是对于日本、韩国的学者和内蒙古之外的中国各地的学者们来说 ,能在内蒙古这个具有特异的历史传统的地方得到共同讨论的机会 ,也是重新认识和体验亚洲辽阔的地理、历史遗产和文化的多样性的一个契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平常所讲的中国 (或是韩国、日本 ) ,这一个词中所包含的无限大…  相似文献   

19.
王虹 《天府新论》2008,(3):151-156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生命同时产生和存在的力比多,它的流动所构成的欲望将生命美和个体快感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每个生命体和各种社会和意识的结构中.绵延不绝的力比多的畅通流溢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艺术创造)的动力来源,美感正是通过力比多流在"断裂中延续"的形式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张力、强度及欲望的释放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加剧了对欲望的压制及对力比多流的凝固和阻碍,而当代美学研究对力比多这个非理性基础概念的忽视或者无视,导致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缺乏与生命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意识越来越被分割为无数零碎的片段,而无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把握.因此,追溯和阐释力比多概念的运行和作用,分析力比多在文艺作品或行为中的表现方式和造成的现象,对建构当代美学范畴及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审美阐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往往潜在地以西方美学传统作为参照框架.生命美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生命美学能够以其全新的阐释框架与方法去深刻精辟地阐释中国美学传统,深刻地阐释以往的美学派别所已经阐释过的中国美学问题,独到地发现以往的美学派别所无法阐释、无法洞见的中国美学问题,从而在中国美学传统研究中真正地切入美的源泉和核心,为当代的中国美学传统研究别开洞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