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主要有"哒、倒、起、着、在、过"等特定形式,可以表示持续、完成、经历、起始、继续、将然、进行等语法意义.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和其意义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体标记可以表示几种体意义,一种体意义也可以由几个体标记来标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英语完整体的框架内,以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英汉完成体的异同,研究发现汉语中的完成体和英语中的完成体是不能通过完成体标记来对应的。据此,本文也解释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二语过程中所犯错误的原因,并且对两种学习者的习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或说话时间(Tu)进行定位,它的语法意义因 Tr/Tu 的具体位置而异,而后者则取决于动词量级结构的梯度性;IE 是“了”将 Tr/Tu 定位于梯度性量级结构之中的结果,由 IE 所带来的英汉语差异派生于时制与体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与量级结构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的角度,探索形容词前后两种完成体标记"却"和"了"的形成与发展,并从产生时间、语法意义、语法格式与形容词的结合能力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见出,两者产生时间相同,语法意义和出现的语法格式基本相同。形容词体标记产生的原因是形容词与动词存在兼类现象,形容词体标记正是在"动/形+了"这种格式中,与动词体标记同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方位词的形成受制约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方位词的制约是通过参考体、视点和论域来实现的。参考体、视点和论域及其多样性反映了是民族文化现象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当时间状语位于句末时,句子会产生两种释义,而当时间状语位于句首时,其中一个释义会消失.从焦点-背景理论、位置界定理论及辖域理论的观点出发,结合汉英翻译实践,对这个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影响句子释义的时间状语的位置与属性,从而揭示时间状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会对句子释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自清代以来经历了"V哓"类与V"咗类"的演变,由"敲"为标记开端至"咗"的定型。在这两类标记的定型过程中,均出现多种音近标记,其中以"V哓"和"V咗"为强势标记。标记均来源于近代汉语,"V哓"类标记来源于"休","V咗"类标记来源于"着"。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记录了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转喻机制解释英汉语动词的进行体语法化问题.通过对英汉中短暂动词进行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中短暂动词的进行体都表达完成体的意义.本文将从语法化理论的角度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来阐释短暂动词的进l 行体可以表示完成体意义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体范畴也存在着与形态句法规律相同的语法化现象.本文的讨论突破了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在时体分类和对时间看法上存在的差异,使英汉语时体分类和语义解释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对汉语时体进行语义解释不能直接延用英语的语义解释方式,而必须对汉语时体的语义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间语言形式化地描述语义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时体处理问题.汉语的"了"、"过"、"在"、"着"、"起来"和"下去",在语义上相对应,是常用的典型时体标记,以它们为例进行语义对比分析,以时态逻辑为形式化描述手段,较好地体现了汉语时体之间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