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而人类学片的拍摄首先面临的是选题与选材的问题。当前,中国人类学片的选题重点应该是国家分批公布的一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迅速建立中国影视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展览馆、数字博物馆或资料库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摘要]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长处,其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这使得影视媒体理应在羌族文化传播领域肩负起重要职责。当前,影视媒体在许多节目、作品中努力再现羌族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了自身传播功能,但在某些时候影视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于羌族文化的介入过度,客观上产生了人为建构羌族文化的情形,不利于羌族文化的发展。为此,应当更多制作电视纪录片、“文化志”电影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羌族传统文化在影视媒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影视媒介从一开始就与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催生了人类学纪录片和影视人类学。采用影像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人类学纪录片的视角、视点、视域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在影像人类学透镜下展现人之类像的镜像机制。  相似文献   

4.
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以研究人类文化为根本目的.但它们二者的研究方法存在着重大差别,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片为载体,其根本方法是影视手段的应用及其表现.影视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学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视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渝派”纪录片: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喊一声川江号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渝派"纪录片在纪录片界异军突起,成为后起之秀,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而"渝派"纪录片人之所以敢举旗称派,正是因为"渝派"纪录片已具备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气质,其部分作品还在人类学视野中绽放奇葩,具有一定的影视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影视片是人类学家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根据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内容,大致可分为作为研究资料的素材片、作为文化描述和文化解释的影视片三种类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学影视片除了发挥对文化进行记录的传统优越性以外,还可以其独特的影视表达方法和视角,对人类文化进行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人类学”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形象纪录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种科学。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的实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对于建设我国影视人类学是深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渝派”纪录片在纪录片界异军突起,成为后起之秀,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而“渝派”纪录片人之所以敢举旗称派,正是因为“渝派”纪录片已具备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气质,其部分作品还在人类学视野中绽放奇葩,具有一定的影视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并真正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学术规范下的“电影化”表达 ,而不是概念式的“论文化”表达 ,已成为今天影视人类学发展 ,尤其是影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人类学与“书面人类学”的简单比较 ,讨论影视人类学自己的视听表述语言、人类学电影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世人类学发展史上,前辈学者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是电影和电视片中的重要片种,除了纪录片的画面外,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影视传播中也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纪录片解说词的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以文化生态学、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人类学从未停止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洞见中获得支持与启发。相比于经济基础,以研究文化和象征秩序起家的人类学更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的讨论。围绕“意识形态”这个核心概念及其演变,本文尝试通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论变化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学中的形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历史上,文化人类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思想积累过程,这一学说关注人种差异、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20世纪初以来,美国和西方影视节目深受文化人类学思想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由此而产生,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也产生了《藏北人家》、《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因其理论视角的独特,开启了人们对文化习俗、种族差异以及制度差异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故事,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白蛇传》故事中蕴涵了大量的重要文化信息。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中,视觉信息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各民族丰富的视觉文化,为视觉人类学考察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人类学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也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给予了深厚的学理支持。视觉人类学不仅可以与人类学母体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对文物、艺术史、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也可以对语言人类学中的可视性符号、体质(医学)人类学中的“内景反观”异视现象进行探讨;而视觉人类学以影视拍摄为主要方法的影视民族志表达,已经成为人类学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媒体开启的视觉新时代,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生态纪录片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思潮在影视领域的显现,也是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态失衡、人类精神危机的积极回应。新世纪以来,生态纪录片的全球化制作和传播趋势愈发明显,三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国(英、法、美)和四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商(英国广播公司、迪士尼自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美国探索频道)都在其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这给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生态纪录片提供了启示。在全球化视野下比较分析中西方生态纪录片各自特性,探究先进生态纪录片生产国的发展路径和成功之道,有助于中国生态纪录片进一步明确自身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色,在守正创新中寻找适应自身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屏幕视角梳理影视人类学史,可以建构影视人类学1.0版、2.0版和3.0版的三分模型。最初的电子音像屏幕是电影院银幕,影视人类学作品是在那上面呈现的,这是学术史第一阶段,即影视人类学1.0版,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术史第二阶段,即影视人类学2.0版,始于70年代,从那时起,电视屏幕逐渐普及,并催生了专业影视人类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立足现在以展望未来,学术史第三阶段即影视人类学3.0版的特征,应该是手机屏幕作为成果呈现载体。影视人类学2.0版和3.0版之间,存在着一个基于电脑的DV阶段,从1995年持续至今。DV阶段可以视为阈限期,它既包含过去的因素,也包含未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安宅是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是华西学派的领军学者。在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他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提倡文化功能论和文化相对论;他采用实地研究、比较研究、应用人类学等方法,为我国文化人类学的早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尚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影视人类学在云南刘达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族别最多的省份,又是从事民族影视文化研究实践最早且成果最突出的省区之一。多结构的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仅素以“人类社会发展活化石”等美誉著称于世,而且又为诞生和拓展影视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奠定...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建立了迄今还在广泛使用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本片也一直是人类学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焦点。在方法论上,影片的参与观察、合作反馈、文化表演等方法启发了以让·鲁什为代表的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在认识论上,本片对当地文化深刻的洞察理解与人类学精神本质吻合。尤其是影片提倡"发现"与"探索"的创作宗旨,成为当代影视人类学"观察电影"的核心概念。在《北方的纳努克》启发下,西方民族志电影朝向人类学知识的理解而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