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家族、苗族、侗族至迟在二千年前就生息繁衍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婚恋观及婚恋习俗:同姓不婚,姨表不婚;自由恋爱,忠贞爱情;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姨表不婚"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重彩礼、忠贞爱情可引导人们认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危害;"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对提高妇女地位和民族素质以及促进社会进步都有长远意义.当然,还有"舅霸姑婚"的习俗,但部分地区在近200年前就将此俗彻底革除了.  相似文献   

2.
"行歌坐月"作为侗族一项重要的婚恋习俗,学界并不缺乏关注。目前,就该习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民族志第一手材料的广泛收集和描述上,有待进一步分析探讨。本文选择一个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民族村落"阳烂"开展田野调查,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认为侗族"行歌坐月"习俗活动进行的半径与其"婚姻圈"的大小是重合的,此外,还分析了该习俗与侗族传统婚姻制度文化之间的联系、变迁中的"行歌坐月"习俗等。  相似文献   

3.
侗族婚姻习俗与现行婚姻法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侗族的婚姻习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存在诸多冲突,甚至相悖。如结 婚年龄大大提前,近亲结婚、包办婚姻、结婚不履行法定手续等。文章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 原因、危害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在侗族传统社会里,以歌为媒是择偶活动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其意义在于:一是诱发人的情欲意识并促使恋爱的双方最终结合,二是发挥娱乐功能使人获得情感的愉悦,三是促使个人提高综合能力形成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5.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侗族的"再生人"如今已成为侗族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人"口述文本在侗族村寨中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口述故事类型。"再生人"故事听似荒诞,却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依据;其深层文化逻辑即侗族对阴阳两界的解释和认识;在侗族民众祭桥、过阴等信仰生活中也有诸多表现。这些代代相传的信仰习俗也为"再生人"口述文本的传承提供了相应的民俗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侗族的传统社会里,侗族女性人人会刺绣、做侗农,刺绣是衡量女性贤淑、勤劳的重要指标,也是男性择偶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群的女性对刺绣有不同的情感和认知,男性群体不再看重侗族刺绣这一手工艺,对传统习俗有了新的理解.年轻的侗族女性不会刺绣,但是所有的侗族女性仍坚持祖先的传统习惯,在特殊的场合和重大节日穿侗表进行社交,并认为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打开中国民俗的历史画卷,有一种习俗,即中表为婚习俗,会映入人的眼帘,它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屡禁不止,历久不衰。这一习俗的形成、发展、演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又有难以革除的弊端。透过这一习俗,我们可以追溯历史,了解古代的民俗民风;可以探讨出它的利与弊,以史为鉴。要想探究这种习俗的形成,就必须先去感悟一下古代的神话传说。在众多神话传说中,兄妹为婚神话可以说是中表婚的先声。从这些神话传说中,既可以体察出原始社会的大致状况,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汉族优轻女娟为婚神话流传较久远。…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民间择偶受到朱子《家礼》的影响,男女议婚重视对方的家世门第与人品才学。然而,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徽州商人的影响,徽州地区百姓在议婚时出现了违反《家礼》精神的行为,除了外貌条件这一古往今来男女择偶标准外,财富水平成为了择偶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现代婚姻家庭普遍存在夫权占优的婚姻习俗,即丈夫享有比妻子更多的婚姻资源支配权.主要包含:婚姻主导权、优先发展权、家产控制权、家务豁免权、家庭符号权、子女冠姓权.部分丈夫还巧取了优先出轨权、强行施暴权等。妻子群体在婚姻家庭中普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女性个体在父母家庭、职场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遏。它的存在有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建立夫妻平权的婚姻家庭文化,应当从“男娶女嫁”的婚礼走向平等结婚,从“子女随父姓”走向夫妻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从“男主外,女主内”走向平等承担家务,并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语境,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社会,"丁克家庭"主要是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已有迹象表明,年轻时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已人到中年的"丁克"中,已有人改变初衷,走上了回归生育之路,其原因是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的本质、孩子对婚姻中夫妻间爱情的强化作用及以"不可名状的权威"方式间接对"丁克"们产生影响的中国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模式分析侗族传统社会形态,使侗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缺陷。侗族传统社会形态独具特色,可按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层面思路,对侗族传统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进行再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研究该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侗族居民是如何通过文化的调控去延续自身的激励机制、对农事活动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延续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加以创新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遭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尖锐批评,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为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批判反映了这场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各自的理论依据又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对当时中国农村出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银睦  冷静  柳宾  丁金胜 《东方论坛》2009,(1):82-89,100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实行近30年。目前,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已经就业,并且已经或即将组建新的家庭。因此,妥善处理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消除育龄夫妇的后顾之忧,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率的关键。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可发现,青岛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具有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通过相应的对策建议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欲望世界中的男权——丁玲《梦珂》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借表嫂之口表达了对男性欲望的蔑视,揭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使人堕落的实质,同时以梦珂的“隐忍”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男权社会实行反拨,启示生命主体应积聚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模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生着代际变化,作为青壮年劳动力的两代农民工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与意识形态影响下,家庭组织结构与功能已逐渐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家庭长大,深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其独有的家庭观念和价值体系,希望能脱离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落地生根,农村家庭对其成员的向心力亦逐渐减弱,形成了一种相对松散的家庭模式。近年来出现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都反映了农村家庭组织状态的变化。新老两代农民工在生存状态及意识发展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现代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