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谈清代前期桂东南商业资本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谈清代前期桂东南商业资本的发展官锡强清代前期,广西东南部(包括玉林地区全部、梧州、岑溪、藤县、苍梧、贺县、北海、合浦、浦北和钦州等县)是一个商业繁荣、商人活跃和商人资本发达的地区,不仅胜于本省区的其他地区,而且可以与福建、江西及珠江三角州等地区相媲...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发展到了清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动向,即人口流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清代凉山彝族人口向西昌、宁蒗地区的迁移,外地的汉族人口向凉山、西昌地区的迁徙,阐明他们为何要迁移,进而探究其人口迁移的社会根源、特点及社会意义。文中错误之处,希阅者不吝指出。  相似文献   

3.
清代 ,彝族地区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并存 ,口头约定或者立写契约作为土地买卖、典当和租佃的依据 ,体现出政治上的不平等以及经济上的剥削关系。汉族地主、商人到彝区买卖土地使一部分彝族“无田有赋” ,情况更加复杂。文章分凉山彝区和云贵彝区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地区旅游的发展有许多依托条件,而民族服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彝族服饰对凉山地区旅游形象具有强化作用,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彝族服饰;通过彝族服饰可以加强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崛起于明代中后期的歙县江村商人至乾隆末年,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影响,如江村商人资本的内耗、清政府商业政策的变故和战争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6.
全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从彝族奴隶的分类与清代奴婢比较 ,指出凉山彝族奴隶的特点 ,然后从奴隶的法律地位上阐述奴隶受习惯法保护与制约的特征。在比较中 ,得出清代奴婢与凉山彝族奴隶法律地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0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中有关四川凉山彝族群体的报道文本分析,结合对凉山彝族青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的实证考察,发现主流媒体报道下的彝族群体形象与该群体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差异,而新媒体在此过程中生产着媒介记忆,发挥着重要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赋予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和身体操演的全新方式,使得他们在原有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新记忆,同时也遭遇着族群记忆离散、数字化遗忘和过度娱乐化等危机。由此提出生产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路径,回归文化自信、重塑传统价值等建议,让彝族青年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培养凉山彝族企业管理干部对发展凉山地区经济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凉山彝族干部队伍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凉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企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民俗文化、摩梭风情文化、航天科技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凉山旅游的灵魂和精华.本文从凉山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是以经济变化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将土司驱逐出凉山中心区,逐渐利用租佃制剥削奴隶、依附民的黑彝,成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当权派。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封建因素开始萌芽。研究明代凉山彝族社会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彝族奴隶社会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应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四川凉山彝族的家支,当前仍继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从事民族工作的同志进行过热烈讨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为此编辑出版了《四川彝族家支问题》论文集。我个人认为,问题主要应从家支在社会主义时期所能发生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考察,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今天,凉山彝族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对家支发生了什么影响,家支又对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支是否仍然具有奴隶社会精神支柱的作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成为夫妻的社会形式、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和什么样的规范婚姻关系的法律存在。对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来说,截至1956年的民主改革为止,奴隶制度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当然就存在着奴隶制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运动的胜利,最终消灭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同时也废除了奴隶制的婚姻制度。随着凉山彝族社会跨世纪地跃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和先后经历好几次大的贯彻实施婚姻法和改革婚姻制度的运动,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反映社会主义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已拉开 ,为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民族地区应对民族习俗进行必要的改革 ,文中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 ,将凉山彝族的习俗分为三类 ;并对其“记忆部位上”和“创造部位上”的两种观念进行了比较 ,最后提出落后的习俗、陈旧的观念必须废除 ;不然 ,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本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流的社会,国家法制统一内在地要求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全方位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彝族习惯法自身的因素等原因,目前,彝族习惯法在凉山仍然存在和有效运行。并且由于彝族习惯法代表和满足了凉山彝族地区、彝族社会关系网络中彝族成员的需要,因此,有它生存的特定社会空间,同时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年前,我们曾在四川凉山地区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了当地的漆器生产。我们感到彝族漆器不仅是民族工艺中的绚丽花朵,而且生产技术相当原始,形制、图案古朴,对探讨古代漆器生产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舞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在建国初期曾经辉煌,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编创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但却被淹没在了后来居上的朝鲜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本文在调查研究凉山地区彝族舞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和发展凉山彝族舞蹈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为视角,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断裂,是导致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民族法治建设困难重重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只有对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整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解决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变的文化内涵在身体表述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本文论述了彝族尚武之风在彝族经典文献、家支械斗、习惯法、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表现。并从自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尚武之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区地貌多样、气候多变的复杂环境,该地区旱、涝、雹、雷、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孕育了凉山彝族独特的灾害文 化。凉山彝族灾害文化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毕摩文献、生产生活等诸多层面。通过加强灾害文化教育不断强化生态观的传 承,挖掘彝族灾害文化,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通过不断发展多元的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为凉山彝族生计的 多样化提供新出路,提高减灾抗灾能力,为凉山彝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