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转型伴随着经济和政治转型而发生发展,又是社会其它层面转型的精神动力,同时最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并直接地通过人的素质提升而表现出来。整个社会转型最终都要通过精神文化转型而得到反映、体现、确认与完成。因此,精神文化转型对于世纪之交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制的转型精神文化生产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郭建宁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十分剧烈。这一变迁的实质是文化转型,主题是现代化。在世纪之交、千年转换之际,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对于21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现代化推进,显然具有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观黄明同周薇当今,全球性的资源、环境、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纪之交的热点问题。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力量,而且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面临着发展和改革模式的双重转换与整合。发展模式要由消费主导型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换;改革模式要由分权让利向体制创新转换。产业组织创新是整合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双重转换的核心或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6.
时近世纪之交,回顾百年纷繁错杂的文学现象及丰富多样的作家作品,探寻本世纪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如何撰写一部科学客观又富有学术个性的文学史著作,成为文学界、学术界众所关注的重要文化问题。由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国内第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世纪之交,我国经济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化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现代社会中,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何在,并将遵从何种发展理路,是值得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一、现代企业的文化使命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表现出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道德建设高兆明世纪之交的中国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它发生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中,故在我看来,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特殊性就在于:在抓好通常所做的舆论宣传教育等工作基础上,尤其要重点抓住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这一作为全局之...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题材电影的精品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元2000年的日益通过,人类又到了一个世纪之交——并且这个世纪之交也是一个干年之交,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在叩击着许多人的心扉。回想这个百年沧桑,世界走过了许多的光荣和梦想,也走过了不尽的苦难、仇杀和沉沦。恰逢世界电影的百年华诞以及中国电影的九十寿秩,透过电影这样一个世纪之窗,我们可以重新检视和反省世界历史、世界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题、困惑和走向。不用说,这样一种检视和反省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主题与文化主题,断非一人之功所能完毕。本文试图通过民族题材电影(准确地说,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10.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吴野万本根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当历史的车轮把人类推到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门槛前时,在悠久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何中华人类正面临着“世纪换千”的历史关头。这不仅是时间维度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已无法回避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反省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来一点“盛世危言”似乎并非多余。正视难题的存在,其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理论语言学的世纪超越申小龙站在世纪之交,回顾中国的理论语言学,可以将它清晰地划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范式。传统的理论语言学,贯注着浓郁的语言一文化整体观照的人文主义精神,举凡语言的性质、功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研究的方法,都同文化问题、人...  相似文献   

13.
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机制的香港文化,对于正走向市场的中国文化无疑是一个切实的参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展望中国文化前景的时候,我们不妨注目一下香港文化,看看它会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80年代初中国文化市场开放伊始,因为没有资源的积累,故而首先进行了一场对于香港成熟文化产品的掠夺,那时大陆的流行歌曲尚不发达,于是大量的港台歌曲被堂而皇之地盗版。之后中国的文化市场运作逐渐红火,香港的文化制作手段逐渐在大陆实行,比如明星包装制,歌手与文化公司物价签约,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包装、宣传使其走红,从而赢得利润。…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结构体系和时代价值包心鉴我们正在跨越21世纪。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如何?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如何?这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关注的时代大课题,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时代大课题。邓小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中面临诸多严峻的问题.面对多元化、全球化的挑战和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如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思想文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文化对人以及社会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文章认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捍卫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而作为社会大众思想文化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存在力量,大众传媒尤其要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此外,还要重视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声音,争取国际社会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新疆文化转型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新疆文化的历程以及展望21世纪新疆文化的走向,不能不立足于文化转型及建构问题。20世纪的新疆文化从总体上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分界,可分为前50年和后50年文化转型,前后50年又有若干次文化转型问题。21世纪的新疆文化不仅面临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问题,而且从深层次讲,还有如何建构与21世纪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契合的未来文化的问题。其实,每次文化转型都在进行建构新文化的尝试,无论成败如何,都令人深思,也给后人在文化建构中更多的启迪。百年新疆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文化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也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李安增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也是毛泽东奋斗终生的崇高目标。对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进行深人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于世纪之交中国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将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中华民族曾经以令世人倾倒的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所展开的接触、交流、冲突、融会,不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现象。对于马克思主义1哲学的发展来说,这一哲学现象典型地体现了自19、20世纪之交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民族国家的哲学-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的创始者之后继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运动。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这一哲学现象典型地体现了自19、20世纪之交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文化转折时期,文化保守主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主张与文化策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迄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但一般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即:一、它主要倡导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拒斥;二、它针对的是当前文化中的价值流弊现象;三、它带有阶段性的文化色彩。任何文化主张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主张,如唐宋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主张,都带有纠正时弊、继往开来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现在倡导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也是鉴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而…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美学研究进入一种相对沉寂状态,这固然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有关,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世纪之交,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融合,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科学研究,都有一个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价值转型问题.这其中一个共同的文化课题就是:面对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如何更加自觉地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使人类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