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思维与诗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悟思维是笔者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发现的中国思维的优势所在.将此一收获贯穿到诗学研究之中,由此提出了"感悟诗学"的重要命题.由感悟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衍生出意境、神韵、气象等范畴,牵系着中国诗词的本质和精髓,牵系着中国诗词古今一贯的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首先是基于人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立足于德育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总体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标志着人的最高完善。诗词文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与人格精神为宗旨,应在感悟与阐释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创造性、和谐性与生成性。诗词美育以润泽心灵、怡养情性为基本特征,是一般知识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也是当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的关系,离不开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源流的历史考察。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产生、发展的源流看,它一直存在着找寻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台湾校园歌曲孕育转向古典诗词的动因是“民族主义”的,即借助古典文化传统的力量,抵抗欧美流行音乐。而在20世纪90年代大陆掀起的这股风潮。则更多了一种“市场主义”。因此,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之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艺术传承关系,而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解决内在的身份焦虑的一种策略。而且,这种创作风尚生产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汪腊生 《学术论坛》2012,35(4):86-91
自20世纪以来,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的研究被摒弃于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从旧体诗词能否入史、旧体诗词的现代性、诗词创作的外部形态、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等入手,研究和思考了当代旧体诗词的现状与前景。文章认为应该打破新、旧诗词二元对立的模式,将现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作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加以研究,这既有利于本土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又从整体上提升了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审美质素。  相似文献   

5.
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英译时应该把它与诗人的情感、诗词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文化语境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视角讨论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英译策略,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专门做文艺学研究的,但也可以从相关学科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近年来我从现代文学转向古典文学研究,从叙事学到诗学的研究中,我提出了多维诗学的说法。我们的诗学应该是生命诗学、文化诗学、感悟诗学构成的多维诗学,以生命为其内核、文化为肌理、感悟为之贯通。在对“感悟”这一关键词进行历史梳理后,我认为中国文学的特质就是感悟。它是一种潜哲学,包含着中国文学潜在的特质,我们所说的“意境”、“意象”等都与之相关。这里就围绕我的《李杜诗学》所引起的争论来谈谈诗学问题。他们认为李杜不过是作家论,怎么可以称为诗学呢?他们…  相似文献   

7.
诗词曲赋是小说<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词融入情节,给叙事带来诗意;情节充满诗意,更增添小说的审美效果.林黛玉作为小说<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她的诗词真切地反映出她的审美品格.若从中国古代诗学中"味"的角度出发,可以品出黛玉的诗蕴含着美味、鲜味、奇味与苦涩之味;若从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些诗词与宝黛之间恰好构成一个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样一个施受自足的读者反映批评系统,宝黛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推向高潮,其悲剧也表现出独特的、诗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和鉴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和文化,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和文学的情感,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敏感领悟的情感,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73-178
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对犯罪论体系的适用存在着自行其是的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不合拍所致。为此,我们需要转向实然的司法实务之所用,从学科体系上明确我国犯罪论体系之主流地位;从处断思路上借鉴德日体系从客观到主观分析事案之逻辑结构;从研习路径上打破部门法藩篱进而实现刑事一体化之研究态势,从而树立司法者处断中国案件适用中国犯罪论法律体系的理论和思维。  相似文献   

10.
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妇女文学发展到晚清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明清女诗人是在儒家文化体系内进行闺阁诗人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近代女诗人却失去了这种文化土壤.鸦片战争之后,在亡国灭种危机的笼罩下,近代女诗人不断地受到启蒙知识分子的批判;“五四”之后,在新旧两大阵营的对峙中,近代女性诗词更是受到激烈反传统的“五四”学人的猛烈批判.从文学传播的视野来看,“五四”之后旧体诗词阵营不断萎缩,白话文学迅速获得主流话语权,因此,近代女性诗词遂在旧体诗词的退潮之中日益沉寂,直至湮没无闻,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诗词与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是有宋一代的时代文化风尚,话本小说娱乐功能的选择,诗词本身的怡情娱乐功能等原因共同合力的结果。诗词与话本小说相结合的文学功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小说通过引用诗词,提高了其文体的表现力,使小说更好地适应着社会实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诗词因为小说的表现需要而突破了其功能与题材的限制,使诗词的取材视野深入到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去,吸收了世俗文化的营养,而变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12.
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和鉴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和文化,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和文学的情感,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敏感领悟的情感,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对当代中华诗词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诗词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诗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至今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开创和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以豪放为主而又不废婉约的新的当代中华诗词之风;三是他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古今中外诗歌与长期从事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在以领袖和诗人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当代中华诗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登巧 《北方论丛》2005,1(5):120-123
生存论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生存论视野中的人是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即现实具体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从人学的维度解读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但这并非两个不同的转向,而是同一个转向,即转向实践-生存人本主义.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所开辟的新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他的新人本主义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主要体现在六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于从创作主体素质要求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五是偏于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角度予以辨分;六是偏于从面貌呈现与审美风格角度予以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了传统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之体性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白英自1946年延安之行后即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堪称英语世界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40-1970年代,他持续不断地以多种文本形式建构和传播毛泽东诗人形象,包括中国日记、游记、回忆录以及毛泽东传记作品等。在白英跨文化写作中,通过三次见到毛泽东的个人印象、毛泽东诗歌涂鸦轶事以及诗集《风尘集》手稿之说等,勾勒出毛泽东这位中国政治领袖兼具的学者气质和诗人形象。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诗选《小白驹》已收录《沁园春·雪》;1957年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上甫一刊出,白英即悉数译出并撰写评论文章《论毛泽东的诗》,发表于英美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和《谷山杂志》;还在两部毛泽东传记作品中开辟专章凸显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形象。白英的毛泽东诗词阐释着重发掘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在诗歌题材与意象、诗歌主题内涵、诗歌表现技巧上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等。白英借由毛泽东诗词为西方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瞿学武 《兰州学刊》2003,(3):169-169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中华诗词进入校园不仅必要 ,而且可能。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古典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根"意识的体现.本文从"飘泊之苦"、"故国之思"、"报国之情"三方面解读叶嘉莹诗词中浓厚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一脉相承.叶的诗词是她在异域文化中的心声,也代表了大多数海外赤子的心声,既是她个人人生和心灵的写照,也是海外华侨人生飘泊和心灵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从刊载旧体诗词的现代报刊视野出发,可以透视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演变趋势。具体而言,在过渡时期(1912—1919),以《申报》《南社丛刻》《甲寅杂志》《庸言》为代表的民初旧派报刊纷繁复杂,所刊旧体诗词异彩纷呈。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新式报刊迅猛崛起,旧派报刊纷纷转向,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从繁盛走向衰落。在坚守时期(1920—1936),为了与新文学报刊相抗衡,现代旧派文人相继创办《学衡》《南社湘集》《青鹤》《词学季刊》《诗经》《国闻周报·采风录》等旧体文学报刊。他们退守学人本位,不断丰富现代旧体诗学理论,为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保存种子、积蓄力量。在分流时期(1937—1949),旧体诗词在全民抗战中迎来“中兴”。无论是解放区的《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盐阜报》,还是国统区的《新华日报》《民族诗坛》《学林月刊》,抑或沦陷区的《雅言》《国艺月刊》《同声月刊》《学海月刊》,所刊诗词风格或明朗刚健,或沉郁顿挫,或悲凉婉曲,都为抗战诗词中兴做出了贡献。从报刊视野考察中国现代旧体诗词历史演变趋势,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