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大学生"屌丝"现象的兴起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大学生对"屌丝"文化的认同,也折射了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情绪和网络亚文化的盲目选择。因此,科学应对大学生"屌丝"现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加强"屌丝"族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及自我教育能力,切实提高"屌丝"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屌丝"自称,"屌丝心态"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工作意愿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加深了其就业焦虑感与就业失落感。如何消除屌丝心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良影响是大学生、高校与社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锻炼提升个人能力,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着力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大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热词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屌丝一次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网友纷纷用这一词汇来自嘲。我们应该看到这一词汇流行背后所隐藏的机制和这一词汇所折射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屌丝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为财富拥有的自嘲心态、追求爱情的无奈心态和改变现状的无力心态,这是受多元思潮、网络媒体、社会矛盾凸显的消极后果以及草根时代的自我认同焦虑的影响所致,因此,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屌丝”现象的解读与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络热词,而是形成了一种传播速度极快、认可度极高的独特文化现象。"屌丝"现象展现出他们物质贫乏、精神贫血、话语弱势的特征,其流行的现实根源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因此,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屌丝"群体认同机制、加快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坚持民主与主体原则实现对"屌丝"的优化机制3个方面建构"屌丝"的价值观显得极为紧迫。  相似文献   

6.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表征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了"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快速走红,并且进入到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们的身影进入各种报刊,如给力屌丝元芳等词甚至登入《人民日报》。本文则选取其中屌丝学渣凤凰男这三个词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其产生、发展、词义的演变,并据此进行社会调查,窥探这些词汇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亚文化层出不穷,注意力和影响力正在追赶甚至赶超主流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中规模最大、使用最频繁的群体,网络亚文化的兴起给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网络亚文化改变了青少年被动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实现话语权的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行动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然而,网络亚文化的过度使用又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需求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正常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管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文化,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那刻起就悄然衍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子集,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对传统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加工和网络再造。随着青年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智媒时代的到来,青年网络亚文化仪式抵抗的温和特质愈发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风格立异、族群区隔、屡被收编和困境犹存所造成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方式虽然并不意味着其仪式抵抗精神的渐至消泯,但也要防止青年网络亚文化圈层内部负能量的累积,并警惕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场域里的"精神沉迷"。  相似文献   

11.
时下的电视节目日益被低俗化浪潮所淹没,社会主流文化往往直接干涉青少年媒介接触或担忧负面影响,却较少关注青少年群体理解的低俗化。通过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从青少年亚文化角度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重点探究青少年媒介接触亚文化及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影响,发现在初级影响、次级影响、深层影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就亚文化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包括收编与妥协的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年与青年运动既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而诞生,同时也是作为近代社会的对立、对抗的一方而存在。"青年"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孤立现象,或者是政治运动的权宜之计,而是近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型思想的诞生,是一种以"青年"理念为核心的概念群的产生。这类概念体系在充满着形形色色"主义"的19世纪可以被称之为"青年主义"。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知识界、舆论界将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进行了翻译与再创造,构筑了汉语范围内有关"青年"话语的原生系统。自此,"青年"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政治生活,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缘于网络呈现政治意识自觉拓展、群体效应的酝酿、实践场域与能力扩展以及诉求多元化与渠道缺失等特点,其形成过程表现为以热点追踪为信息源、话题讨论、观念内化、行为实践由外至内再外化的过程。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机理,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网络信息机制建设;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的管理;加强网络疏导,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活动有序开展;加强网络自律,树立网络名人、榜样示范效应这四个维度来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滕格将出生于20世纪70、80和90年代的三代美国年轻人统称为"我一代",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藐视权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决断,可是也缺乏责任感,前所未有的不快乐。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下,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青少年要如何面对"我一代"身上所具有的互相矛盾的群体特征,对其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个人力量和社会体制的分离、冲突、牵制、依存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克服市场流动这一个人发展的最大障碍,青年必须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开拓和扩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能力储备以应对未来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险,接受教育和主要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技能或执业资格已经成为个体化趋势下青年应对和规避社会风险的主要策略.也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发展的基本样态或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7.
名微博具有"裂变式"的传播路径、"去层级"的互动交流、"导向性"的名人舆论场等特点。利用浙江微博平台展开的舆情调查,着重了解名微博的舆论领域、舆论关注度、舆情态度、重要关注点、影响人群结构、舆情触发及传播机制等情况。名微博舆情传播的"涵化效应"推动了青年参与社会舆论,名微博舆情导向的"集聚效应"引导青年扩宽人际圈,名微博言论植入的"微博营销"引导青年改变消费观念。因此,从政府、用户、运营商3个角度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保驾护航,加强微博引导,完善平台管理,从而规范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青年运动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以青年或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违法"占中"等事件给香港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香港青年出了问题。种种现实和数据统计表明,香港青年也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有形无形危机,主要表现为:持续递减的人口危机、前景不明的职业危机、难以脱贫的贫困危机、日趋延迟的过渡危机和迷惘模糊的认同危机等。这些问题给陆港关系的深化融合、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青年个体的信心提振都带来极大隐忧和冲击。鉴于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青年发展战略、加大青年帮扶力度、广开青年民主言路和畅通青年晋升通道,以期消解青年危机,促进青年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出现服从与反思、解放与迷茫、理性与矛盾勾勒的变迁图景,也反映出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的青年文化景观既具有青年文化的预见性与超越性、进取性和建构性、理想性和生活性等共性特征,又突出表现为雅俗共赏、进退有度、家国兼顾的时代特性。新时代,应注重从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独立思想与过硬本领的统一、青春热情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几方面入手,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责任引领在青年文化引导上的关键作用,推动青年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