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如何比较各地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与如何看待合作组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关系,以及合作组织是否是西部农民主要增收途径和地方政府是否应该对其制定硬性指标等问题,迄今尚缺乏客观统一认识.西部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低下,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原因,也有其自然禀赋差和政府行为与政策不当等现实原因,因此,要促进西部合作组织发展,要从政府政策层面上寻找对策,在西部,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将难以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分支之一,世界社会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梅耶及其追随者提出的,该理论从理性的外部文化视角出发,运用现代行动者的行为来解释世界范围内制度和组织的扩散现象。梅耶将现代行动者划分为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其中民族国家在行动者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世界社会理论指出,世界社会通过世界文化和关联进程来塑造民族国家的认同、结构和行为并帮助其实现外生性目标,世界社会的进程则在塑造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得以推进。最后,世界社会理论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民族国家环保主义的兴起,运用该理论对环境领域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理解世界环境制度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及政策扩散对国家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以来甘肃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增长的成因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甘肃应在产业构成层面,由少数行业的规模扩张为主向多元化可持续增长方式转变;在区域发展层面,通过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重塑经济地理;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层面,积极拓展与动态优化区域合作空间;在发展机制层面,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和循环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5):16-2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就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以复兴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走廊为目标,按照中蒙俄三国共同批准的《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的要求,实行规划引领、文化旅游先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搭建投融资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大项目带动战略,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协同推动,充分挖掘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价值,通过资源整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使三国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蒙古国"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中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东北亚文化竞争高地,实践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6.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动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振兴具有相互促进、互助共赢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三新”实践中,常出现因缺乏对“三新”思想理解从而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效益不高、发展方向与方式不明确;资本逐利性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出现偏离与异化;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致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时陷入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系统性引导乡村发展综合性产业,并将产业发展嵌入本地生态与乡土文化,创新经济增长点,倒逼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观念重塑;以“三变”改革促进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建立内部化收益、成本、风险保障、考核、监督、激励发展机制,结合乡村非正式制度,有益于乡村产业顺利发展,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农民权益得到保障,更稳定、更多地分享收益;搭建与其他组织协作发展平台,实现城乡融合、要素互通,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王志标 《江汉论坛》2024,(1):136-144
民族传统节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品牌和特色有助于提升其价值,但是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在价值体现方面,应当将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文化价值来提升经济价值,通过经济价值维系文化价值。在品牌构建方面,应当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新的文化创造要素,形成良性反馈机制,推动民族传统节庆品牌建设。在特色凝练方面,应当着力从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产业融合、呈现形式等方面凸显特色。总之,品牌构建、特色凝练都是民族传统节庆的“内功”,价值体现则是民族传统节庆的“外功”,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气派的节庆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信仰形态,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多元性、功利性和包容性。社会转型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生存和复兴的空间,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祛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在个体层面具有精神寄托、心理调节和诉愿表达的功用,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助推和民族凝聚的功用。同时,也要对民间信仰中的糟粕保持清醒认识,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9.
何颖 《学术论坛》2006,(10):149-152
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表现。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变迁,发展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追求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成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显示出区域的、民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有助于根据时代要求和区域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成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之中.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经济制度改变能力是其历史的一个函数,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应用其他社会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20世纪中国的合作制经济便是一明证,将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信仰中形成的合作经济制度,强制推行到盛行"集体主义"文化信仰的中国社会中,其面临的困境就是必然的.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精神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社会秩序基础的差异熟人信任与契约信任,并最终制约了社会大规模的超血缘与地缘的谋利式合作经济行为的发生.所以,若想使一种文化领域中形成的社会组织或制度安排在另一种迥异的文化土壤得以较好的运行,最佳的方式是将经济制度与社会博弈的规则一并移植.因为合作本来就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而非简单的局部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汪霏霏 《东岳论丛》2023,(5):174-181
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须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模式,以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赢的城市更新之路。当城市更新从物质导向进入文化导向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应该重视保护而不止于保护,需要用心营造身边的公共空间,实现空间、文化和经济的共生共荣。文旅产业在推动城市更新的机理与价值取向上,拥有明显的动力性和未来性,即文旅产业能够引导消费、形成聚集、改善环境、提高幸福值,具有城市更新优选推进产业的典型特征。城市更新的实施关键在于有效地把居民生活和空间结构落实到活的业态上,落实到能够互动和可持续的产业内容上,它一定是结合了生活本身的经济逻辑、文化逻辑以及一体化的结构,通过文旅创新推动城市更新进而实现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文化距离是各国不同文化特征的差异程度,它对跨境文化产业或公司人员的适应、跨境文化产业或贸易交易、跨境文化企业或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以及深层文化理论、价值观产生影响。地理空间的比邻、共同文化认同理念、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与东盟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合作的基础。我国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与东盟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治理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空间内,政府、社会和市民个体在价值观、生活实践和物质实体等层面多元合作、协商共治的过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将城市文化治理视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挖掘其在不同层级但又相互关联的城市空间中的开展过程。随着城市"微更新"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大尺度空间向基层空间下沉,街区、社区和楼道构成了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城市文化治理在街区空间注重官方意识形态的引导,在社区空间注重社群文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在楼道空间注重居民个体文化参与行动的激发,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家、城市、社群和居民个体之间多元互动与协商合作的空间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上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致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点低、规模小、发展慢、不规范、巩固难。这些困难不仅缘于自然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和市场发育程度,而且更多地缘于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发展环境、政府行为特征、农村组织体系和农民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崇尚自然 践行开放 恪守信义——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作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形态特征的体现,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之所在,是贯穿草原文化全部历史、草原文化各个层面的主线,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全部文化行为所遵从的根据.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是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发展动力,而且草原民族通过实践这一核心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创造和传承的历史脉络、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对特定民族共同心理的认定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而获得受众的认可的今天,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这一形式也已经慢慢随着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视,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琼 《学术探索》2012,(11):93-9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主体几乎就是由各民族的不同民俗风情构成的。自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民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助推"民族文化"的"主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意义。本文从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云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与特点,论证了云南民俗文化在云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文化必须深入到生存论层面,正是整个种族或民族的生存发展需要决定文化的性质、样态和走向.中国古代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磨难共同选择的结果.治水的需要和抵御游牧民族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必须走向大一统的恒定因素,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和以民为本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民族或种族是文化的真正主体,而任何文化本质上起源于这一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这一民族在各种纷繁复杂生存环境中选择的结果,它制约着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为每一代人的努力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