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写和独具匠心的运用,奥尼尔的创作倾向有时候只有音乐,没有舞台语言。几乎所有奥尼尔的剧本中都运用了音乐的结构、大量的歌词和有节奏的剧情发展,音乐的叙事与戏剧的叙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奥尼尔的剧本中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呈现出在结构、方式和技巧上的一致性,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剧情发展、背景营造等方面体现出共同性。本文旨在探讨音乐在尤金.奥尼尔剧本中所体现的背景性、框架性和主题性等方面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3.
苏涵 《东南学术》2004,(1):163-168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但是,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这样,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5.
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中期剧作《大神布朗》中的面具手法独具特色,不仅开拓了奥尼尔的艺术领域,为他后来对戏剧的探索和成功铺垫了道路,更丰富了现代戏剧的舞台,为世界戏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他是美国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创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十部作品。“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领域宽广,角色多样,创新丰富。”广阔的生活画面凝聚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宗教思想即是其中之一。他曾说:他的戏剧“只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所谓人与上帝的关系,究其实质即人与世界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奥尼尔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曹禺和奥尼尔的剧作都表现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并把戏剧提升到诗化境界。本文从曾面的《雷雨》、《原野》入手,并与奥尼尔早、中期的剧作,从文学影响的角度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则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①深入释读和仔细研究鲁迅的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构制均具有审美意象跨文本互补、对接的特征:即两个(或多个)不同小说文本之间,其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限定,具有着前后互补和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有人称之为“互文现象”)。概括而言,这一艺术现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形象悲剧命运的跨文本互补、生活内容与生存境况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象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心灵的生命体验中,熔铸成心与物、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诗歌境界.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美学家,在<四溟诗话>中阐述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结构、审美意象的特性等,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传奇是中国古典悲剧传奇的代表,其结局打破了才子佳人相结合的传统大团圆模式,紧扣全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主题,将个人爱情的破灭与国家命运的消亡相对应,体现出意境深远、余韵悠长的戏剧审美特色,这种不落窠臼的戏剧结局是对古典戏剧创作形式的推陈出新,同时也保留和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注重写意性的审美传统,为后人研究古典戏剧审美方式的新变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以《京报副刊》与《晨报副刊》作为学术视角,由现代性动力学的观念入手,结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发展历程,分别从现代性的分化特征和精神价值观的转变来考察中国戏剧现代性的表现,并且希望通过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视角来挖掘人们对新旧剧认识转变之表现,阐明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转变并指出它的现代内涵和精神特质在文艺副刊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电视剧中一般主要有父亲、丈夫、儿子和情人等四种男性角色。通过对大量家庭伦理剧电视文本中四种男性角色的分析,说明家庭伦理剧通过家庭叙事强化迷人的父权制,鼓励电视观众发挥已有的性属成见建构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角色逐渐获得反叛的解放形象,男性气质新的意义逐渐被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3.
王志蔚 《学术探索》2007,(6):124-128
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瓦舍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元剧是在瓦舍文化中兴盛起来的成熟的戏曲形式 ,因此元剧本质上是一种俗文化。本文主要从舞台形象的平民化、爱情婚姻观念、法制思想、语言、娱乐性、舞台形象的类型化、情节关目的雷同化诸方面 ,探论了元剧的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金圣叹在其以评《西厢记》、《水浒传》为代表的戏曲小说评点中阐发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接受理论。首先,金圣叹对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接受主体地位、接受能力和接受条件相当重视。其次,金圣叹对文学接受的导向性特征有自觉追求,对文学接受在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深入阐发。第三,金圣叹的戏曲小说评点将批评和鉴赏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和鉴赏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接受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竞 《北方论丛》2007,(4):36-39
元杂剧中的贤妇形象塑造有明显的道德化、伦理化倾向。杂剧作家主动提升作品女性的道德内涵,并由此提升她们对戏剧情节进程的影响,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时代原因。元代杂剧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希望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理想得到实现,但在困顿之中杂剧作家主体精神已经弱化,他们在希望得到帮助、保持自尊的心理下赋予女性道德化、伦理化内涵,完成虚幻中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时下电视剧的“红色经典改编”为媚俗而褒渎名作、玷污了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撇此不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应忠实于改编者对经典作品灵魂和精神的正确理解(这种理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美学观指引下与时俱进的);忠实于电视剧创作独特的审美规律(所以必须成功实现原作的文学思维或电影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忠实于寻求原作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与改编者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的相通契合点(并在这契合点上进行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