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董德福以伯格森(1859—1941)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是在对西方近代智识至上主义和科技文明之流弊作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产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它把生命看作是世界的真正基础和唯一实在,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强调生命之流的创造进化和...  相似文献   

3.
朱谦之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进化"等范畴,将《周易》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互相发明,以真情为宇宙本体,用以信仰为基础的默识的方法来达到至神的境界,建构了他的哲学方法体系。真情的默识方法分为爱美、尽性、至神三步。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体现出强烈的本体意识和方法自觉,体现了他对中国哲学直觉思维方式的承继,昭示着他归宗孔孟的为学旨趣。  相似文献   

4.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是什么,这是西方几千来思想家一直探讨的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塞尔、柏格森等关于"自我"的思想发展,认为柏格森关于"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论述,较好解释了自我、尤其是审美实践中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昂利·路易·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41年1月4日病逝。柏格森是现代西方生命派哲学的最重要代表,其最主要的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等。柏格森创立生命哲学的旨意是为了反对西方哲学历史悠远的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及十九世纪甚为盛行的实证主义的泛滥。智识主义注重于概念的分析,实证主义注重于把对象分解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人类的自由问题始终是各个时代的哲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与以往的哲学家们讨论自由的方式不同,柏格森从他的绵延理论出发,认为自由是一种既定的事实,自由逐渐演变为精神对物质的突破,并随着突破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自由的不同等级。通过柏格森对自由与绵延的探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和自由带来了启示性意义,并鼓励着我们不断地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7.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在意象派的历史传承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思想对意象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姆诗学借鉴了柏格森的"运动与静止"的哲学思想,而庞德则借鉴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叶赛宁借鉴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因此可以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是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相似文献   

8.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本以佛教唯识学为主体,后期则可视为以儒家心性学说为主体的道德人性论。在前期,梁漱溟并未将柏格森哲学和佛学揉为一体。在后期,他则企图将柏格森哲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迁,形成众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柏格森用哲学语言展示了一幅生命进化的蓬勃冲动: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进化图景;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也都贯穿着文化进化的意蕴.尽管进化论创立以来的文化回响逐渐偏离其“科学”界限,但报以“同情之理解”的心态重建其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于把握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逻辑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自由理念的衍化与生命哲学的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作为人生意义的最高体现,意味着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哲学上的自由观除了赋予"自由"以本原意义外,更是围绕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来展开的,关于自由概念的界定,有"对必然的认识与掌握"、"对必然的超越"甚或"对必然的顺应"诸种说法,这标志着自由精神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开显.自由在其漫长的历史衍化中又有一个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升的过程,而其共同的依据乃在于客观世界里普遍存在着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看待自由,认自由为生命的本性,亦是生命自创生功能的必然取向,故生命、创造、自由三位一体,构成了生命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1.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论柏格森哲学黄颂杰“五四”时期,柏格森哲学和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同是流传到中国的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派别。1919年梁启超在巴黎会见过柏格森,对他深表钦佩,梁所组织的尚学会翻译了柏氏的三本主要著作。陈立夫的“唯心论”、梁漱溟的新儒学都吸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13.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篇真正的叩问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中篇小说 ,是精神自由与生命力度的体现。本文试从生命直觉、生命力度、形象的重塑、家庭与社会中自我的存在与缺失 ,以及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 ,探讨它的美学、社会哲学与生命哲学意蕴——对生命力度的永恒追求 ,是我们挑战外部世界 ,获得自我完满实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于1913年经《东方杂志》的介绍而传入中国,1919年至2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界广为传播,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界的“显学”之一。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是“迈越古人”,而且是替儒家学说的复兴“开了先路”。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启迪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他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儒化的生命哲学的一部代表作。 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溟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之外 ,郭沫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和“艺术  直觉”说的影响最大。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中的主情主义、主观性、直觉、灵感等艺术观念均可见出柏格森的直接影响 ,是其诗歌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但是 ,因现代中国的特殊现实处境 ,郭沫若对西方文艺哲学的接受又融入了自己的体知和认识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表了《创造进化论》一书,建立了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相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淇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人。一、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7.
推崇直觉并赋予它把握生命世界的独特权利,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根本要义。从这一点出发,柏格森将他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应用到艺术领域,得出结论说,由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必须依赖于直觉,而这种直觉从根本上讲,只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的一种领味,所以,依赖于直觉的艺术其最终使命就是成为情感的连通器。柏格森理论启示我们,艺术的真正目的只在于传达情感,唯有借助情感,作家与读者才能够实现交流;唯有依赖情感,艺术才可供认识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作进化论》等著作及其宣扬的生命哲学曾轰动一时。“柏格森热”早消失了,但没有失去哲学史上的影响。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在现代哲学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有声望的是柏格森。这并不言过其实。然而多少年来,国内很少有人对他作过专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20.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