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林兰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的长篇小说《林兰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上承《金瓶梅》以家庭盛衰写世情之模式,并受到早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着力显扬女子的才德,表现女性的悲剧命运,从而对后来《红楼梦》的诞生起着促进作用。燕梦卿是作品的中心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相当于《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才情近似于《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但其意蕴却与李、冷颇有不同。燕梦卿形象的表层意义是才女、贤妻,这与古代小说中的一般女性角色,也即受情婚姻角色、家庭角色并无区别。然而,本书在对燕梦卿的性格刻画中,有意无意间寄托了男性角色──“忠臣”的人格理想,使燕梦卿这一形象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蕴,从而与传统女性在性别角色上有所转换。因此,分析燕梦卿形象的深层意蕴是解读《林兰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福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缺乏父亲形象,而福斯特小说中的“父亲”问题也很少受到关注。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认为,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结构是组成稳定家庭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会使这一稳定结构遭到破坏,但是,由于父亲缺失遗留下的位置会由他人或他物来填补,父亲的缺失也是象征性的。在福斯特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父亲的缺失就是象征性的,父亲对女儿的监控作用通过其他人物得到了实现,文本中缺失的仅是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声音却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3.
从谋篇布局论述许钦文散文化的小说《父亲的花园》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异同 ,强调二者在总体结构、段落粘合、照应、文章风格等方面的相似 ,并且都受到了明代小品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呈现出三种精神人格:阴柔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柔弱的“孩童”,反映出1920年代女性作家在致力于自我塑造的同时,也在真正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了在审美视域中对男性角色的想象与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5.
殷郊在《封神演义》中虽然是个次要角色,但其形象却有着特殊的价值,他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容是相当多的。因此对这个形象进行阐释分析,对于理解这部作品以及理解小说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退潮》是史蒂文森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其后期“南太平洋小说”的代表.文章结合史蒂文森在南太平洋上的经历,分析了《退潮》中东方土著的正面形象,以及西方角色的复杂二元对立性,认为作者虽然对殖民统治下的土著人民深感同情,也认识到了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却仍然难以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林夕 《阴山学刊》2010,23(3):45-52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有崇德尤其是政治道德的倾向,这是通过虚构、改写等手法凸现的。这既有时代投影、文体的限制,也与小说的教化观念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关,并对以后的小说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11.
苗青 《南方论刊》2011,(3):54-55
书信体小说《伊芙琳娜》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该作品被重新发掘和阐释。人们倾向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作品,却忽略了男主人公奥维尔勋爵这一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该作品中的奥维尔勋爵形象不应该被边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从“灰姑娘”主题中的王子形象;“父亲”形象;“女性化”的情人形象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奥维尔勋爵。  相似文献   

12.
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众多的篇章都和狐仙有关。小说既描写了各种不同的狐仙形象,也概括了狐仙的特点。《子不语》中的狐仙形象是社会传统狐仙文化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也是袁枚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武光  李晓丹 《兰州学刊》2009,(7):165-167
《在路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作者凯鲁亚克对于她们的刻画也远远不如小说中的男性形象那样丰满和深入。如果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母性/天使形象和荡妇形象。由于《在路上》中与萨尔和迪安交往的女性总是不断地以轻浮、反叛、堕落的形象出现,人们便一概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的误读。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解读她们。  相似文献   

14.
雷蒙德·卡佛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创作高峰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之时.因而,他的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女性视角的选取和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而这些女性主义倾向在过去的卡佛研究中乏人问津.如以卡佛的代表作《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说《发烧》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可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也可进一步理解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卡佛本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中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是18世纪法国哲理小说中少见的刻画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它同《神曲》、《哈姆莱特》、《堂吉诃德》等欧洲一些最著名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类似,复杂矛盾.我国一些论及它的书籍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研究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多种多样.因而,这一形象颇令读者有迷惘、不易捉摸之感.本文是笔者对这一形象的粗浅感受和认识,愿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掀起了拟晋唐小说之风,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消减,鲁迅曾用“风行数百年,模仿赞颂者甚众”来评价《聊斋志异》仿作.清末,《聊斋志异》仿作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仿作中的女性形象真实生动,成就不亚于《聊斋志异》本身,同样具有艺术吸引力.仿作中的女子或婀娜多姿,或情感丰富,言语优雅活泼,形象热辣逼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人物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7.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艾德娜的人格发展中存在着缺陷。《觉醒》中主要的人物角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劳伯特是超我的化身,花花公子厄络宾则象征着人格中的本我,而艾德娜本人则象征着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超我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节。由于超我发展不够充分,艾德娜的自我调节最终失败。此外,在艾德娜的觉醒中尚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她的觉醒止步于爱情,没有意识到女性解放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她的解放之路的最终夭折。  相似文献   

18.
《骚动的香巴拉》是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小说50强。魔幻和荒诞是扎西达娃小说的主要特点,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贝吉曲珍的形象以轴心的角色,全方位、淋漓尽致地解释了扎西达娃小说的这一特点。而魔幻和荒诞的背后隐藏着对宗教、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命运及生存问题多方面的考虑,于是贝吉曲珍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探索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作品中,吴敬样的《儒林外史》堪称杰作。小说批判了腐朽的八股取土制度,写出了封建本世的精神道德与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书中的社少卿是被研究者认为叠印着吴敬律影子的重要人物,是灌注着作家全部人生感受的一个形象。在社少卿的身上,折射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人格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曾对全人的人生观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杜少卿既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又对其表现出淡化、困惑的一面。分析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有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认识这部被称为“思想家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