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民族地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镇打工,这些进城农民在为城镇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农民务工工资的拖欠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笔者对湖南湘西自治州、怀化、邵阳、永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出打工民工较多的地区初步调查显示,目前拖欠民工工资金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阻碍农民增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从调查掌握的现实情况入手,试图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一、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原因1、直接原…  相似文献   

2.
过去几年,因为多方面原因,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己成为各级领导年年都要研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新世纪里,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尤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思路。第一,加快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转型。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的小城镇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池  戴玉珍 《民族论坛》2004,(12):56-5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转变农民谋生方式,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能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城镇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镇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一、小城镇建设是促进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单纯是地域概念,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实际…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年,因为多方面原因,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已成为各级领导年年都要研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新世纪里,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尤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思路。第一,加快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转型。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敞开民族地区农民进城谋生的大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追求效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第三,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优质产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比…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增收不容忽视的难题,同时也是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顺利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才能缓解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因此,探索影响西部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是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陈运海 《民族论坛》2008,(6):39-39,5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增收是关键。边远乡镇农民增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展"高质、高效、高产"农业,从比较优势的开发利用中增加收入;发展"农"字型龙头企业,搭建农民增收平台;发展劳务经济,快速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长远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文化 《民族论坛》2004,(12):48-49
农民增收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更是一个沉重而现实的话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坚持粗放型增收与集约型增收并举,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共存,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兼顾,质量速度效益同步,全力拓展农民的增收途径和空间。  一、科技推广增收。坚持科技兴农,强化农民科技意识,注重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两门以上实用致富技术。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进一步扩大“良种工程”、“畜…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盲目转移、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情况,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首市位于武陵山区中心腹地,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县级市,国家“西开”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吉首市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措施,强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实现劳务输出收入1.11亿元;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务输出的收入占22%。劳务经济占有较高份量的第三产业成为吉首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完成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0%,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劳务输出不仅促进了全市…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群体走进现代民族城镇,接受主流社会的洗礼,并且一度出现融入主流社会指数偏低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不充分造成的。据此,少数民族成员在实现本民族社会中的初始社会化的同时,还需要在主流社会中实现再社会化,这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两个过程。蒙古族富余劳动力走进现代民族城镇后就要走后一个社会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湖南民族地区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目前湖南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一是要继续提高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效益,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内部增收能力;二是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具体来讲,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结构。从近期来看,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实证分析渝东南翼少数民族地区自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农户人均纯收入及其来源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的变动状况和趋势,分别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投融资状况、土地流转、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深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对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区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总结不同区域适宜的农户增收模式;最后归纳全文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一优双高”农业  当前,我国农产品总量已进入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如何确保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长期基层工作的经验,我认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问题的切入口在于围绕农民增收搞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客观分析当前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一方面是农产品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又向重视质量和非食物化方向发展,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上,要更新思路,及…  相似文献   

16.
吴飙 《民族论坛》2009,(4):20-21
农民工带着从城镇或沿海地区学到的技术、资金以及新颖的创业理念,回到家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全县几万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也给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对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农村土地调整压力加大,再就业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7.
张慧 《民族论坛》2003,(12):45-45
执政为民是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础。具体讲,麻阳县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立足本地实际,牢固确立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扩大再就业三大目标。在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继续抓好招商引资,企业改革,农村城镇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养殖业等能够促进地方财政增长的项目;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机制,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二、瞄准发展趋势,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农业结构调整三个重点。转变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趋于增长,但势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如本地区的经济增幅,农牧区相对贫困的状况有加大的趋势.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经得起理论上的探讨,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富欲相对不强、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缺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和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国有企业内部形成较多富余职工的成因分析我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富余职工。据初步统计,富余职工达万余人,占国有企业在岗职工4.5万人的20%左右,绝对数不大,但比例较高。从地区、行业分布看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是地区差异。富余职工比例最低的是林芝和阿里,最高的是拉萨市,达35%;二是行业差异。富余职工较多的集中在商业内贸、交通运输等行业;三是新老企业差异。老企业富余职工比率都普遍较高,新成立的企业富余职工不多。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与部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深化改革的程度有关。企业效益差,甚至连年亏损,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