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明代在湖广布政司极西(除其中属于今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主要的还指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设立了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这是两个最高的武职土官机构,任命自唐、宋以来即在湘西颇有根基,一直为朝廷所羁縻的世袭大土官彭氏所衍流出的两支,分别为保靖、永顺宣慰使,使统辖境内以  相似文献   

2.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武陵”、“五溪”合用,以称呼武陵地区蛮族的情况。因频繁使用“武陵五溪蛮”之名称,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武陵地区就是五溪地区,二者为同一地域的两个不同名称。与此同时,武陵蛮也就是五溪蛮。其实非也。以两汉论之,武陵郡包括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黔东的广大区域。武陵主要是因郡而名,并主要指两汉时武陵郡的范围,而非后来辖县仅二的小武陵。  相似文献   

4.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5.
<正> 清朝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研究.本文试图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个县的清代县志和辰州、永顺府的清代府志以及湖南省志中的有关记载,略述清朝政府对这个地区改土归流的一些基本情况.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清初,“顺  相似文献   

6.
唐代曾于岭南道置岩州,违今不详其置废沿革及地望。令考岩州系调露二年析郁林、横、贵、牢、白5州地置,州治安乐县在今广西贵港市木梓镇。元和年间为黄洞蛮所陷,于廉州大廉县(令广西合浦县)置行岩州。南汉乾亨.二年避刘岩讳改常乐州。益以廉、罗二州地。宋开宝五年,废入廉、辩二州。本文还对岩州、常乐州属县沿革及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正> 湘西,曾是一块革命的土地.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红旗曾飘扬在这里的山山岭岭;土地革命时期,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以这里的永顺、大庸、桑植、龙山等县为中心,建立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又席卷了整个土乡苗寨.本文拟就抗战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在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建立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个方面所作的贡献略加回顾,这对于今天在“四化”建设、振兴湘西中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通道地域,宋崇义元年(1102)置罗蒙县,以罗蒙砦为名,治罗蒙砦(今县溪镇)。罗蒙得名,实为彝人迁居此地有关。崇义二年(1103)改罗蒙县为通道县,县治原址,属诚州(后属靖州)。其得名,当与知诚州周仕隆奉命“开边功”,开辟今湘、桂边界通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代,中朝、中日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日益加强,我国沿海许多口岸遂成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地。九世纪中叶以来,在今山东、江苏沿海诸县设有许多“新罗坊”,是新罗(朝鲜古国,九世纪衰落)侨民聚居之地。新罗商人的船只来往于今山东、江苏沿海之间,并常常航行到日本。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贸易港口之一。板桥镇春秋时为古介国,隋开皇十六年置胶西县,属密州。唐武德六年划入高密,其地易名为板桥镇。宋哲宗元祐三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仍属密州。元至元年间于胶西县置胶州,隶益都路,领胶西、即墨、高密三县。明朝省胶西入胶州,属青州府,后改隶莱州府,领高密,即墨二县。清代因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地方志,就是专门记载某个地区的疆域、山川、古迹、风俗、人情、方言、地方人物的传记以及重大事件的沿革的史书,一般称“地志”或“方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志,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的史书。“湘西自治州”,在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三国、晋、宋,一直到齐,分属武陵郡、天门郡;梁代分属武陵郡、天门郡、夜郎郡、卢州、南阳郡;陈分属沅陵郡、北衡州、夜郎郡、南阳郡;隋分属沅陵郡、澧阳郡;唐分属辰州、锦州、溪州、澧州;五代分属辰州、溪州、澧州;宋分属辰州、澧州;元分属辰州路、澧州路、恩州军民安  相似文献   

11.
<正> 湘西古属“五溪蛮”地区,土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杂处其间.自楚国开拓,秦汉设置郡县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开始处于中央王朝直接行政管辖之下,同内地汉族逐步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汉族封建政治、经济和封建文化影响下,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至唐末五代,一些大姓豪酋乘战乱动荡之机,凭借溪峒险阻,割据称雄.入宋后,因势设置一批羁縻州.后经熙宁年间“恢拓”,有部分羁縻州归入“版籍”,重新设立郡县,另一部分则继续保留下来.于是元明之际,形成以彭氏永顺军民宣慰司和保靖军民宣慰司为首的大小八个土司.其地域包括现今的永顺、保靖、龙山、  相似文献   

12.
浏阳市古称“浏”,古为越人族居之邑。东汉建安十四年(209),三国吴孙权首置刘阳县,县治驻居仁镇(居陵镇)。《水经注》称刘阳县为浏阳县,认为“县凭溪以即名也。”然而,《三国志》称刘阳县,属湘州长沙郡。刘阳,疑为长沙定王发之族邑封地,故以姓氏名地。置县称刘阳。  相似文献   

13.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爆发后,湘西地下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发展.在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我州境内的凤凰、泸溪、乾城(今吉首)、保靖、永绥(今花垣)五县分别组建了县委或县工委,党员总数达二百余名.在党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湘西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值此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回忆这段艰苦历程,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扬民族精神,致力振兴湘西,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在西突厥汗国的统治机体中曾出现过“十箭两厢”制,这一特殊的政治体制的施行,加剧了西突厥汗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西突厥无日不笼罩在血腥的硝烟战火之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突厥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情况有过如下介绍: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以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上表求婚,献马五百匹,朝廷唯厚加抚 慰,未许其请。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 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  相似文献   

16.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17.
解读黔中盐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山自古以产盐著称 ,在湘西苗语中 ,“盐”的读音与“有”相近 ,而“有”与“郁”、“酉”、“庸”读音亦相同或相近。由此可知 ,郁山即产盐之山 ,郁江与酉水为运盐之水道 ,而庸国即产盐、贩盐之国。郁山产盐 ,涪陵则早在周初即产丹砂 ,所产丹砂由郁江入乌江转长江外运。先秦时 ,楚置黔中郡 ,秦统一后沿续之 ,汉改涪陵县。唐代置黔中道 ,辖黔州等十八州 ,至此 ,黔中盐丹文化发展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8.
正南方武陵山区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武陵山区西南起自黔东南,东北端抵鄂西清江,两侧以乌江、沅江为界,分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11个地州市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广义的武陵山区还包括巫山、雪峰山、苗岭,一直到广西、湖南、贵州交界地区,即国务院2009年划定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范围。本集成所指的湘西苗疆以苗族分布比较集中的湘西"有屯七县"为  相似文献   

19.
近代湘鄂西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湘鄂西地区,(本文所指的湘鄂西地区,是以清代区划为标准的历史地理名词,而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划.它包括湖南西部的辰州、永顺二府所辖的沅陵、泸溪、溆浦、辰溪、永顺、保靖、龙山、桑植等八县和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四厅以及湖北西部的施南府所辖的利川、恩施、咸丰、宣恩、来凤、鹤峰等县.这些地区现在大部分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来是土家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千百来年,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又共同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剥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明清之际的“改土归流”问题,不作全面探讨,仅就土司制度的晚期——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贵州设立土官统治的历史情况从文献纪录看,贵州的建置,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之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战国之际,则有雄据西南的夜郎国。汉时亦为夜郎,后置牂牁郡,其东属武陵郡,其北属犍为郡和巴郡。至唐,对待边疆地区,则采取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设置羁縻州或边州,大者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者为县,并任土酋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