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优化产业结构的定量依据始终是研究的难点.我们以吉林省四平市为研究区域,将生态足迹方法引进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中,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平市1997-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1)四平市生态赤字现象并未随产业结构演化呈现下降趋势,反而持续上升;(2)高增长的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与低增长的第二产业产值也是相背离的;(3)资源的利用率极低.这充分说明四平市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不合理,亟待优化,并应从消除生态赤字的角度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内外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人们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多为具体的案例计算,理论上少有突破性进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生态足迹研究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并就今后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姜丽秋  刘幸 《学术交流》2007,(12):126-129
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近些年受干旱、火灾及人为破坏的影响扎龙地区的生态系统日渐失衡。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探讨,以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依据扎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统计数据,从生物资源、能源等方面定量估算扎龙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盈余/赤字情况,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发展模式为可持续状态,但在草地、林地等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针对赤字的存在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更新消费方式、提高生物生产量及发展优势产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烽  任重 《浙江学刊》2013,(1):220-224
作为浙江境内典型山区县,安吉面对激烈区域竞争,在常规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老路日渐逼仄堵塞之际,勇于另辟新途,依靠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十数年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终于闯出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发展协调、社会和谐、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安吉范式,为本文深生态研究提供了生动而具有说服力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家庭生态足迹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代谢系统,计算家庭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关系.对2007年中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相应家庭的生态足迹,确定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生态足迹掠夺差异,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均生态足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恩格尔系数却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食品消费的生态足迹部分所占总生态足迹的比重最大;其次为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活动、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态足迹掠夺的能力也在增强.在此分析基础上,应合理调整消费结构,引导生态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足迹看全球变化、城市的可持续性与潜在的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生态足迹为其分析工具,探讨了城市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发展。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同时,文章也建议为了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应该向乡村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认识到粗犷型发展方式的弊端,资源型省份不能靠无限制开采矿物资源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了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用人均生态足迹来反映地区的环境状况,用地区总量GDP来反映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先计算出生态足迹,再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估算二者的关系,以期为资源型省份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甘肃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说明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另外,二者的二阶差分是平稳序列,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自然价值的认识,科学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冲突”问题,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建立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类高耗能和高污染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的生态环境状态不容乐观,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环境成本控制迫在眉睫。环境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但资源的消耗程度和环境污染状态很难准确界定,生态足迹法是用动态的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从而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生态足迹法充分了考虑污染的影响,将环境污染合理的纳入核算账户,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优化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实证研究得出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加强治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工业转型等,把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互补和双赢。  相似文献   

10.
山区资源不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山区资源的有限与稀缺直接导致对山区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的两种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合作.保护好山区资源是生态需要,利用好山区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利用山区资源的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博弈分析这对不可调和的冲突行为,建立区域管理机构目标.通过分析指令配给模式,不能实现完全合作.对比研究中,通过资源产权的界定以及对资源的分配在市场交易中建立可行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得多方需求由现在的非合作状态转向合作,以便达到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情况下尚能达到使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明山生态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世敏 《创新》2009,3(3):85-87
南宁市历来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明山生态旅游区作为南宁市准4A级景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应进行制度创新,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开发,提高旅游新品位,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法,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的走势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6,22(5):95-98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并举的政策举措,国家计划10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人们十分关注西部生态建设的绩效问题。根据相关依据分析,目前西部生态环境状况可概括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根本遏制,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相对呈下降趋势。今后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的走势是:全国总体环境质量仍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环境有优先恢复的可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可能减缓。可见,西部生态环境状况将由恶化缓慢地向良性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廖建夏 《创新》2012,6(6):46-51,127
布努瑶作为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息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布努瑶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和形成了特殊的技能,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只有发掘和利用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逐步改变布努瑶的资源利用方式,当地脆弱生态系统才可能支持布努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曼利 《唐都学刊》2006,22(1):80-8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总体效果不佳,究其根源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不少缺陷,诸如土地所有权的多级代理,生态资源权的支离破碎,集体所有权的强势地位,承包主体的弱势地位及产权残缺等。这既影响了政府推动生态治理的效果和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又使生态治理的资金来源受阻,扰乱了承包主体预期,损害了生态建设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西北地区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弱化土地所有权,强化承包权,减少所有权收益,削弱基层政府的强势地位,实现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低效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邹士超 《创新》2012,6(5):72-77,127
生态侵权突破了传统法学理论对生态损害的研究,它将权利救济对象延伸至基于生态环境的损害而遭受不利影响的其他法律主体。生态侵权损害司法救济理论研究发端于生态侵权损害救济的实践困境,致力于司法实践中生态侵权损害受害人的权利救济,构筑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论根基之上。在无过错责任原则指导下,盖然性因果关系学说在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原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相当程度盖然性标准的肯定性举证,以及被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否定性举证,二者构成了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8.
谢永刚  姜睿 《求是学刊》2006,33(1):67-72
作为亚洲最大湿地之一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连续发生干旱和火灾,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必须人工补水以解决生态需水短缺问题。但人工补水需要巨大的成本,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长效补水机制是问题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及灾害经济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生态需水供水成本的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北京山区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生态农业包括三项基本功能,这就是水资源与环境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北京山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一种是农户生态园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另一种是产业化经营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北京山区生态农业的评价应从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评价。通过系统评价,择优选择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功能较强、系统效益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承载力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是江河、森林、保护区等等自然地域。本文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对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以评估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生态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