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宗璞小说 《红豆》 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璞为大陆当代学者型的女作家.1957年她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描写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在革命与爱情间抉择的小说,异于当时图解政策的主流作品风格,超越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以细致笔触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得到读者共鸣,但这也使宗璞为此遭逢政治磨难,直到文革结束后, <红豆>才被收入<重放的鲜花>,重新面对读者.本文聚焦于<红豆>的三个主要人物--江玫、齐虹、萧素,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论述宗璞<红豆>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2.
宗璞散文具有浓厚的禅意,这集中表现在她的散文意境的淡泊自然,圆融无碍,对物的神、理的体验,对自然和生活的全心的投入以及对人生的一种高度的悟。禅意使宗璞散文与别家散文区别开来,同时也使她的散文自成高格,臻于化境。  相似文献   

3.
叶嘉莹从庄子"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生发出"七窍虽凿而混沌不死"的诗学理想,这种批评境界和追求,显示出叶嘉莹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批评思路,是叶嘉莹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抉择,一种应对策略,也是她传承中国诗学传统的使命感之体现.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二十八章可看作五千文的拱心石,因为其秩序含盖了人的生命--"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社会生活--"知荣守辱"复归于"朴"、以及最高的自然境界--"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由此求得的是圣人之用--"大制不割".其句式也包括了"取舍式"、"回旋式"、"中和式",其中尤以"中和式"最具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大化于无极"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秩序与句式,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词汇,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学中的生活也经历着一番变化:从最初带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到后来平面化的客观再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宗璞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散文化的结构、优美典雅的生活化语言和细腻感性、节制内敛、从容恬淡的叙述节奏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宗璞的创作既反拨了长期以来革命现实主义规范之下对人性、人情书写的禁锢、对个性的漠视,又纠正了进入转型期后新写实小说等对于日常生活图景仅仅作平面化的客观呈现的偏差,彰显出作家主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叙事形态的语法框架下,以路翎为代表的已成名作家体现的是一种犹疑心态,他们仍然不肯完全舍弃私人情感的语义表达;宗璞代表的是初登文坛却带有"原罪"的作家群体,她仓促地将爱情与革命设置为尖锐的对立状态,以期完成自己身份的救赎。路翎和宗璞在思想上改造自己的急切和为自己身份正名的焦虑,体现在《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中就是先行的时代主题与压抑的个体话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写作上的"瑕疵"反映出知识分子在艰难蜕变过程中对个体话语的下意识地坚守,也反映了作家创作心理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类关怀"的观照下,站在以史实为背景、以人类的精神生活为前景的舞台上,呈现出祥和、从容的格调,这使得她的文本叙述在此岸与彼岸的理性交汇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哲学家们以人性论为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的路径决定着道德价值的发生和成型及其最高形态.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采取价值论的人性论和结构论的人性论,并且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人性论的两条不同路径.由于持性恶论,荀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积伪成善以化性,而且善的制度环境和价值系统来自人性外部--圣人的制作,因而特别重视"礼"的规范,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全"、"粹";由于持结构论的人性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是促使心灵的各成分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让理性与情感、欲望相互涵容、化通起来而成伦理之德,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整体生活之"好"--至善,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其最高境界则是理智自身功能的发挥(自己思考自己)--沉思,这是最自由的活动,是最高实践,也是一种至福.解析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这一个案,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的justice("正义")范畴与中国的"正"、"义"观念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趣求作了历史地考辨与比勘,并就此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向度与外向度非可相互替代,亦非可以因果相推."权利"与"境界"是错落的,这错落为人的伸展于文化创设中的价值抉择留下了足够大的余地和张力.  相似文献   

11.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秉公 《江汉论坛》2007,1(6):90-94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 "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 "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以超越为前提,境界的生成依赖于人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把握或觉悟程度.精神境界是"无功利--功利--既功利而超功利"三个阶段或层次的渐次超越与提升,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则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  相似文献   

1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来自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仅指"他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其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一"疑问"的解决不是在他得出第一个研究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之后,而是在他得到"总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6.
红戈 《西域研究》2002,(1):78-83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由"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词语引发的"词"--"人"--"经济"--"政治"--"文学"的联想程序,其中隐藏着一个个阶级宿命论的思维逻辑,这样的逻辑不是基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然而它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中强制推行,给我们的作家与文学带来了严重伤害.因此,"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说法的合法性依据,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人是以劳动确证其"类本质"的社会存在与现象学思想相暗合.现象学对人的其他看法与马克思在人之问题上的隐含性的思想--人不是对象或现成的存在者相吻合.人,行而成之,先验或超验的路径都无法框定之,须回到"源头活水"--生活世界或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中的"人".人就是在"生活世界"中的、处在社会运动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处于体验活动中的、始终在进行超越活动的、尚未完成的待定之数.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中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总结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他认肯人自觉履行其义务和责任的"意志自由",然而他认为惟有在"天地境界"中,人才能超越"有对"进于"无对",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认为哲学地"觉解"宇宙大全之理才能使人得到自由。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对于人生具有指导作用,人生哲学乃哲学之灵魂。他提出了以觉解为基础的"人生境界说",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旨归,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其最终归宿就是"仁"的境界,其间的演变表明了冯友兰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化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