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是我国历代学校教育较为落后、科举人才较为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科举人才的分布呈现出整体落后、区域差距、阶段起伏、科举家族涌现等特点。宋、明、清三代,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形成“点线面”的格局,其成因有六:一是政治因素;二是经济因素;三是教育因素;四是考试政策因素;五是文化因素;六是交通因素。民族地区科举人才的生成,不仅受制于多种政治因素,而且也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经济、教育、考试政策、文化和交通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隋唐以前,我国的各种人才主要产生于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华北、关中地区,其他地区则十分地稀少。但是,隋唐以降,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的推动以及在其自身文化事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才的分布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各地区的科举人才有了很大的增长。在唐代,江西的科举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科举人才大量涌现,尤其是江西的袁州,其科举人才的数量非常可观。但是,唐代江西科举人才的分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即在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态势。  相似文献   

3.
沂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其生成与演进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前是沂蒙文化孕育成长与独立发展的原生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是沂蒙文化走出沂沭河流域,与中原文化交汇互渐的拓展时期;秦汉是沂蒙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文化后蓬勃发展的激扬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沂蒙文化在中国江南异彩纷呈的辉煌时期;隋唐宋金元是沂蒙文化发展平缓、单薄、弱化的低落时期;明清是沂蒙文化显现发展旺势的复兴时期;近现代是沂蒙文化输入先进思想和革命文化的焕然时期;当代是沂蒙文化特别是沂蒙红色文化丰富与弘扬的升华时期。  相似文献   

4.
邓小泉 《南都学坛》2004,24(4):28-30
唐代科举人才的区域分布,存在着地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呈波浪式发展趋势两大特点。教育对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唐代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唐代人才数目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合,区域分布上,凡教育普及程度高、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其人才产生数量较多,质量亦高;而教育未开发、人尚蒙昧的地区,其所出人才必少甚至多年不出一人。时间分布上,教育发展兴盛时期,人才产生数量较多;教育发展衰败时期,人才产生数量相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沂沭细石器文化主要是适应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 ,这一文化形态的全部内涵即是原始畜牧业初步繁荣的最突出表征和概括。这时沂沭居民已开始经营原始农业 ,但经营水准还非常低下 ;原始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则使家畜的放牧和饲养成为人们的重要衣食之源 ,并对后来海岱地区原始农业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细石器本身并不适应原始农业的发展 ,因此到新石器时代初期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必须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尽而达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目的。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教育观念、劳动力素质等原因 ,经济文化发展滞后。而改变这种滞后 ,必须转变观念 ,发挥优势 ,加大教育投资和人才开发利用力度 ,加强民族教育 ,把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江西区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时期.这在文化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江西文化成为了当时先进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我们应该看到,宋代江西文化发达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性,具体体现在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均上.赣南赣北的江州、赣州、南安军,文化发展较慢,人才分布较稀疏;赣中的吉州、抚州、建昌军、饶州、临江军等地文化发展较快,人才分布较密集.这可以从宋史列传赣籍人物、赣科举进士及赣籍有著作留世者等方面考察出来.宋代江西崇儒尚学的风俗很重;地方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普及;加之宋政府的重用文人政策及个人勘勉治学,使得人才大量涌现.当然,上述几个方面在建昌军、吉州、饶州、抚州、临江军、洪州等地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会有人才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8.
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因黄河夺淮等自然因素以及农业垦殖、战争、政府治黄淮运政策、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多次重大变迁。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环境处于相对协调时期。南宋以后,黄河全面夺淮,淮域水生态环境开始紊乱性变迁,河道、湖泊淤塞,河口东迁,洪泽湖区扩大,淮河受迫南注长江,中游两岸则形成了"河成湖泊群",流域洪涝灾害加剧。1855年黄河北徙,黄河虽不复故道但还不时决口南泛入淮,而黄河故道则阻断了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联系,沂、沭、泗不能入淮,乃各自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淮河得到全面综合治理,但随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来的人水争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越发突出,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频发,旱魃肆虐,污水困扰,构成了淮域经济社会发展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自宋、金以来的黄河改道、夺淮夺泗,造成淮河水系发生重大变迁,对苏北地区的水环境也造成了重大影响体现,并主要体现在河流环境和湖泊环境两个方面。就河流环境而言,黄河夺淮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出路,打乱了原有水系,淮河入江水道的形成、苏北灌溉总渠的开辟、沂沭泗水系的变迁以及废黄河的形成,都是黄河夺淮在苏北地区留下的印迹。就湖泊环境而言,促成了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三大湖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之一,她的生成与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来看,影响楚文化特质的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地貌、土壤、动植物矿藏等方面,这些自然因素对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给楚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自然环境因素并不决定楚文化的产生,但它可以延缓或促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西戏台的地域分布特征与地理环境、地域戏曲文化背景、经济富庶程度和交通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地域分布特点:戏台数量随海拔递增呈倒"U"形,戏台数的密度分布呈"人"字形的分布格局,戏台的地区分布呈不对称"凹"形分布。元明清山西戏台经历了由点状分布到片状、带状的分布过程,分布广而不均。低海拔的平原丘陵、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的地区,易于接受各种表演形式的戏曲文化,戏台缺少稳定性,易更替;相反,地理环境封闭、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受外来戏曲文化影响相对小,戏台得到较好的保存,不易更替。  相似文献   

12.
明代潮州府进士155人,在广东省府际之间居第二。明代潮州府进士在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大体可分为起步期、缓慢发展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就空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梯次之间差异较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国家文教政策、各地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明代潮州府进士有出色的表现,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性的重量级人物。明代潮州府进士成绩表明,潮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明代潮州的科举成就,不仅确立了其岭南文化重镇的地位,而且为今天潮汕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有明一代,人才地理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者缺乏从区域视角对这种分布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科举进士以及正史列传人物数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其中分卷制、解额、自然环境以及外来移民和学校数量是影响当时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绕在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陀螺仪"上。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三者维系的空间稳定存在了500年。尽管在理论上科举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但事实上如文化资源的垄断性等因素,还是把较低阶层者排除在科场之外,科举的公平、公正性被美化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会受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其对于藏传佛教的传入、形成、传播与分布、习俗与教义、寺庙建筑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7.
宋代重庆的战略地位提高 ,随着重庆经济的开发 ,学术文化异军突起 ,雄踞西南 ,波及全国。在教育领域、学校制度及科举选士等各方面都融入了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重庆各地的官私学数量增加 ,教育内容和方法深受理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高地,其项目类型齐全、等级和品位较高,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苏省非遗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形成了苏锡常和宁镇扬两个高密度圈;从类型上看,传统技艺集中于苏州,民间文学集中于淮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主要分布在徐州;从级别上看,国家级和市级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而省级相对均衡.江苏省非遗分布与河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河流等级越高非遗数量越多;与地方文脉有密切关系;有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集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其背景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为教育形式、内容、方法、对象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官学与私学并存,是六朝教育的基本格局。贵族官吏的办学,学者的私人授徒讲学,家庭教育与家学传承,补充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格局,有利于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有利于各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回顾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官学教育起源于五代初期 ,经过明代大力发展 ,到清代达到教育的全盛时期。明清封建王朝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实行文化控制的办法是推行官学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这对于民族地区推行汉文化学习、培养封建科举人才、造就少数民族文人、改变风俗习惯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