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的社会政治思潮之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对其社会政治改革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仅就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及其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3.
公款公产是清末民初地方自治制度施行后形成的特殊产物。1914年,地方自治制度停办后,公款公产的管理方式出现分化。20世纪20年代,江苏省先后两次改革公产管理制度。通过考察公款公产及其管理制度的嬗变,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清末民初地方自治制度变迁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清末出现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地方自治运动.通过对这场运动的考察,我们可以从自治团体、自治组织、自治范围、自治功绩等方面看到清末国人参政意识的发展状况,它显示了清末国人参政意识已发展到具有实践意义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5.
以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地方自治,成为清末以来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居于中国法制近代化鼎盛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其自治之法律最完备而精密。然而,真正的地方自治制度并未来得及建成。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南京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动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探讨了南京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动因。指出南京政府热衷于推行"地方自治"的动因主要有三:直接动因附会孙中山的建国理论;历史原因迎合清末以来的"地方自治"潮流;深层原因推行"地方自治"适应了南京政府对基层社会加强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立宪与地方自治的关系是清末的官吏阶层立宪主张中的核心议题,他们主张以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并纷纷上奏朝廷请求立宪,并以地方自治为先导.他们或以立宪国的经验为据,或以宪政生成的逻辑为理,或以中国国情为凭,各抒己见,说服朝廷锐意立宪,首先推行地方自治.但他们的主张,多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以强国为宗旨,把立宪的希望更多寄托于地方政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直隶州县自治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官府的督导下,直隶州县自治逐渐展开。一方面,直隶各州县从宣讲自治法理,组织建立基层自治团体;另一方面,在各地士绅的积极配合下,州县自治机构迅速展开。直隶自治团体和机构的建立使直隶各州县自治有了可依托的组织,因此,直隶州县自治不仅创办时间早,发展快,而且形成了"官府主导下官民相济"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袁世凯由于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对立宪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央管制改革 ,开办地方自治 ,对清末立宪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方自治思潮在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并于清末付诸实施,其中,袁世凯是积极的参与者。袁世凯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就其成效而论,居全国之首,直隶成为当时的模范省,与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和内忧外患催生了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问题,民国时期的地方治理陷入一种民族和民主相互纠缠的怪圈,从绅士自治到双规共治的转向不仅彰显了民国地方治理过程中民主共和理念逐步让位于民族民生的现实政治需要,而且揭示出民国地方治理由分权让利到集权独裁的政治逻辑。传统政治与西方思想在特殊的时空交错中产生了复杂的冲突、融合与变异,并深刻影响了民国后期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2.
始于清末的广东地方自治政策,在辛亥革命后,以沿袭清末自治的形式继续实行.即便处于以“独裁”、“专制”著称的龙济光政权时期,其仍能在当时就任民政长的李开侁的指导下得以规划和实施.1914年2月,袁世凯发出了停止自治的命令.此举使得地方自治政策逐浙向恢复乡绅制度和保甲制度的方向发展.自清末延续下来的地方自治政策因此一度中止.各级议会组织亦因自治制度的停止而被废除.这使得在清末时期形成的以省会广州为据点的广东地方精英领导人——传统广东士绅(遗民),和致力于乡村教育、慈善事业的广东地方精英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兴办近代学校是清末改良维新的重要内容。1905年,常州绅士将富有地方自治精神的冠英义塾改造为冠英公立两等小学堂,并进一步延续由绅士主导的地方自治,共同发起成立吸纳绅、学、商界知名绅士的校董会。在后续的艰难推进中,诸校董百计筹维,解决了兴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经费问题。冠英小学在招生规模、课程设置、经费数量、官方考核等方面均列常州近代公私学校之冠。校董会也因此完成了创办近代学校的历史使命。冠英之创办过程,充分显示了传统地方自治在区域社会近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现代意义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和尝试者,他创立了以“自治其身,自治其乡”为起点的逐级推进地方自治的思想模式,成为后来中国地方自治的经典模式。黄遵宪对地方自治的最初认识始于1877年,其以清朝首届驻日使馆参赞的身份随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地方政制做了细心体察。他认为,中国贫弱源于政弊,政弊之端又在官集权于一身,致使民权丧失、民智阻塞、民气不昌、民力衰弱。而破除政弊之道在于伸张民权、开启民智和壮大民力,破除政弊之法又首在地方自治。在他意愿中,“自治其身”可以养成国民自治资格,“自治其乡”足以奠定自治的基础。它是破除专制集权的开端和赋予民权方式,最终使中国走向立宪政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我国长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使得先进的宪政制度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变为现实.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认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在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中,地方自治作为一种推行宪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被纳入国人的视野.在清末立宪过程中,以省谘议局和地方各级议事会等机构的建设为标志,普通民众开始真正参与政治生活,文本意义上的民权开始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保障,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1906年9月,清朝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一时间,国内立宪派大为活跃,上海、江浙、两湖及广东地区的立宪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颇有特色,对广东地区的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运动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但过去出版的有关专著,对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或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者把它与广东的另一个以商人为主的立宪团体——粤商自治会混为一谈.本文拟根据清末广东办宪政的有关文献、报刊,特别是自治研究社出版的《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资料,对自治研究社的成员、宗旨、活动、影响及其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了解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新动向以及广东地区立宪运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千里长堤"是清代在河北平原中部兴修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主体形成于乾隆年间,并持续修缮讫于清末,至民国年间逐渐解体。在长堤修筑过程中,既有朝廷发帑修筑的官堤,也有劝用民力兴建的民埝,"千里长堤"的修筑方式既有"民堤官修",也有"官堤民修"。清代初期,朝廷借助发帑等方式积极介入地方社会事务。一旦长堤修筑完毕,维护成为常态后,国家将维护修缮权力交由地方政府,最终由地方士绅总领其事,民间乡绅遂由公共事务权力的执行者变为执掌者,伴随着权力上升的是清末民初浩大的地方自治运动。  相似文献   

20.
从晚清至民初省与中央的关系看,在省与中央权力的博弈中,往往因特定时势造成省权不断突破原有制度约束而愈来愈膨胀进而形成新的权力运行模式的趋势。整体上看,这种发展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在内外交困、西方地方自治观念冲击及制度转型造成结构松动的历史背景下,使得省权逐步扩张,至辛亥革命前夕省区力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清末民初鼎革之变得以形成,省区力量崛起即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个阶段是从民元到袁世凯去世,这一阶段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北洋集团与国民党之争外,主要的是北京政府与省区都督分离力量之争,两者虽有交叉,但并不尽同。袁世凯纯以军事手段为后盾更逆潮流帝制自为以为固,激起了各派及各省区大反抗,遂完全丧失其执政合法性而身败名裂。第三阶段为北洋后期即所谓"后袁世凯时代",其主要特点是省区力量成为"历史主角",在省"系"占据中央的同时,省割据、省自治、联省自治相交织,国家实际上陷于严重的省区割据的状态。如何结束割据和战乱状态,实现和平与统一之道,历史选择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和实行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推翻军阀的革命道路。这就是清末民初省与中央关系演变的历史大势及其历史性之破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