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不仅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大放异彩,而且后世文化理论工作者对它的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一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发生语境的研究,二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批判维度的研究,三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研究,四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适用性问题的研究,五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其深刻性和批判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商品性、相似性、欺骗性、操纵性等的批判,强调了其对当时大众文化的反文化、反大众本质批判的深刻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这样才能感受到其理论的深刻,并避免批判对象的错位。  相似文献   

4.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长军 《南都学坛》2002,22(2):104-108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继而对其母体———资本主义社会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理论倾向 ,是一种从负面性上阐释大众文化的理论———批评范式。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将其视为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奥尔特加、罗兰·巴特、女性主义理论、葛兰西、哈贝马斯、杰姆逊。法兰克福学派等共同书写了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规范和引导着西方大众文化实践的发展方向 ,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话语资源 ,对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框架也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时继承和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方法,突出了大众文化主体的能动性,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其目标是通过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寻求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它实现了对唯物史观、传统历史学和文化理论以及其它理论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涉及的问题有三:一,大众文化经过了Popular Culture→Kitseh→Mass Culture→Culture Industry→Popular Culture的概念之旅,其中隐含着西方学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二,大众文化经历了从新兴文化到主导文化、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中产阶级文化到青年亚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意味着当今大众文化的构成、生产与消费机制等等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三,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研究的姿态走向了公允平和,理论方法走向了多元共生,关联语境走向了后现代主义,聚焦领域走向了媒介文化,由此也带来了大众文化理论的不同景观.但无论如何变化,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差不多都可看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符号学”的变体.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在欧美地区大众文化及其在人的行为层面上体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城市经济基础上高度发展起来之后,已广泛推向社会,成为对大众的一种整合和左右的手段,因此遭到西马和后来不少理论家应有的批判。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也愈演愈烈。由于大众文化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种广泛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于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应加以利用,对其内容应加以制导,对其先天性的非审美的低俗之风应加以消解,以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来创生多元性的属于人民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其批判理论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的一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需要作辩证分析,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吸取其合理成分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判思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电视导致人的娱乐至死、电视造就了肤浅的图像时代以及技术对文化统治垄断。深入理解这些观点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业的娱乐性、推进大众文化繁荣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业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一)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体现出了某种反后现代的立场;又赞同并采用后现代观点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化为一种形象的、类像的、片断化的、拼凑式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体现出了某种亲后现代的立场。在这种“亲”和“反”的辩证统一中,詹姆逊艰难而努力地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因此说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艰难的调和,是游弋于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代以降,后现代主义研究渐趋衰落,多种新理论陆续出现,悄然占据后现代主义腾出的理论舞台。荷兰学者佛牟伦和埃克提出的中现代主义是这种最新动向的代表之一。基于对当前艺术发展的密切观察,两位论者认为兼顾关学和伦理学考虑的中现代主义正成为文化主导范式。中现代主义既没有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在认识论上的偏执,也没有像后现代主义那样的在本体论上的虚无,而是摇摆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这种摇摆并非是犹豫不决,而是在两极之间的一种动态协调。虽然中现代理论还不够成熟,但作为后一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中的主要代表,仍旧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有关,而首当其责者正是现代伦理学本身。后现代伦理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伦理学从伦理现实和伦理学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进行的批判,预示着未来伦理学发展的方法或方向。发展伦理的一些新近成果也为后现代伦理学研究方式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伊格尔顿认为当下文化理念的剧烈膨胀与追求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普世性,更不能抛弃传统与历史。这一观点将传统文化观的宏观意识、崇高意识、精英意识与当代文化的微观形态有机统一起来。伊格尔顿关于文化差异性的定义,以及关于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文化危机的警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后现代条件下的文化问题和开展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座架概念 ,指出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规范与形塑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 ,以及与之相应的 ,以虚拟性、数字化、流动与弹性、全球化及个人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逻辑 ;建基于这种网络化逻辑之上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空间 ,可以像卡斯特尔那样概括为流动空间。而虚拟与真实、身体与心灵、全球与地方、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具体体现了这种流动空间的后现代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模仿、复制和重复,远远不是一个同一种东西大量地简单再现的消极问题。被经常归类为后现代的多种媒介的互换、“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界线的暧昧化正是现代所特有的文化的丰富性。真正的重复能够让我们见证那与原作不同的惊喜的生成,而对这惊喜是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追问已经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包含着正确把握现代社会智能生产力的指导性原则。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使文化知识从非独立因素变为独立因素,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对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和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在总体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当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