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上古时代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用血与火来为自己的前进开辟道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另一方面.先民们对原始生命力和万物的神灵充满着狂热的宗教崇拜.这种血与火熔铸的深沉历史和原始狂热的巫术宗教激情渗透进艺术领域,就在艺术创作上体现出一种"质野情浓"的艺术精神.到了西周初期,这种艺术精神还继续存留着.西周初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无不充满着生命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和野性的质朴,体现出"质野情浓"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艺术精神,不过随着周代礼乐文化的兴盛,它反而随之衰退了.  相似文献   

2.
卢军 《理论界》2007,(7):149-150
艺术体验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因其涉及人的终极关切问题,在文明进入现代困境的当下.重提艺术体验的重要性显得尤其重要。艺术体验虽然不能解决多少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文明诟病,但是借助艺术活动的体验,可以引导人们将精神指向生命之本真,因此,艺术体验对消解人类困境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感受力”的当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概念是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应对策略。从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在艺术与科技的相融过程中,艺术已经转换为泛文化现象,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设立的概念对立、界限、不平等等等都被消解了,审美的感性内涵获得了解放。所谓“新感受力”之“新”,是针对传统的对内容阐释的旧感受力而言,是回应了泛文化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人对世界把握的多元性,强调了感性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贯穿其发展流程的基本精神特质有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和、相沟通的宇宙意识,表现为艺术哲学范畴即“中和”。“中和”既是作品内涵的规定,也是形式创造的规范;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是“至美”与“至善”的统一。从表现论的角度看,则是“传神”、“气韵”、“写意”这三位一体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人对艺术作品活泼泼的感人魅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不仅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她承载着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信息和精神内核,是我们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能占据一席之地,并大放异彩、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培育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几个书法家、几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艺术氛围,而更重要的是,她贯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酒神与日神的文化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炎 《文史哲》2006,2(6):35-44
酒神与日神精神是从同一现实生活中分裂出来的两种彼此对立的宗教情绪。前者是肉体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纵欲的对感性生活、肉体存在的忘乎所以的肯定;后者是精神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禁欲的对精神世界、宇宙本原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上看,前者体现了母系社会的流风余韵,代表了受到文明压抑的女性群体对男权社会等级秩序的一种反动;后者则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秩序与法则,代表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群体对既有文明的捍卫与维护。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前者是遭受压抑的文明人尽情宣泄感性欲望、释放原始快感的理由和借口;后者则是这种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变相升华的手段和渠道。于是,通过这两种宗教崇拜仪式,在古希腊人的心理结构中,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经验与超验之间彻底分裂了。进而言之,这一分裂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曾产生过至深至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意义危机,知性科学把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以否定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去寻求超感觉世界的普遍规律,以单一程式化的知性思维去规定感性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风险辩证法是人类洞察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的哲学智慧,对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及其文明发展悖论的反思成为它的主要任务。风险辩证法破译支撑知性科学的现代形而上学基因密码,揭示科学理性、风险知识与话语权力的内在关联机制,剖析现代性意识形态与知识样式的现实生活前提,消解知性科学对个人生活选择的独断,澄明科学理性的感性存在论基础,赋予科学理性以人的感性光辉,将感性、知性和理性统一于人类的历史性的科学和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通达风险社会现实、彰显生命意义与自由精神的思想桥梁。风险辩证法面向风险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在感性的现实生活冲突与矛盾运动中把握风险社会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命运,从本质上奠定破解时代问题之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类型与理论创新的学术定向。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中,艺术与科学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反过来,艺术与科学又滋养着人的精神,滋养着人的感性与理性,培养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和真理价值是其本质的规定。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艺术在向技术性、娱乐性、情欲性、物质性滑落,其精神性、思想性、真理性被消解和冷落;科学被理解为技术、工艺、物质手段,科学的文化品格、理性精神、认识功能、真理价值被忽视和遗忘。西方学者黑格尔、文德尔班、雅斯贝斯、迦达默尔等对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做过许多深刻阐述。今天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理论在文化和文艺领域里运用虽是晚近的事,但文化和文艺的生态观念早已存在.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论述都体现出了文艺生态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良性生态体系,必须以生态系统论的眼光看文艺.马克思人学生命观是社会主义文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它在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揭示了人的生命所应具有的超越精神.当前文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功能生态营构和生产生态调控,前者解决社会和群众对文艺需要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文艺领导和管理问题.从开放的眼光看,应该充分重视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和艺术思维活动的复杂性、生动性和互补性.但也要注意反对文化自发性崇拜,不能抹杀文化所具有的主体实践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志建设应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照耀下,高扬实践主体精神,研究文艺生态规律,推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为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例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2.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现有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观与知识传授”、“参与与平面消解”、“灌输与道德说教”是我国现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带有典型问题的型态 ,将艺术与知识技能、艺术创造与非艺术创造、艺术情感与伦理情感相混淆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知识技能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全部 ,知识技能必须要转化为与人的生命成长具有内在联系的智慧 ;艺术创造不能超越艺术的基本规定性 ,它是包蕴着丰富内涵与生命情感的诗意创造 ;艺术情感是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的自然感性呈现与直接被给予 ,它不同于伦理情感的鲜明理性目的性。艺术教育从遮蔽走向澄明 ,即是回归人性自身。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和娱乐文化。把人的三重生命放入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可以看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对感性快感的强调。个体精神生命产品的艺术、神话和宗教产生了商品化、欲望化、世俗化转向。社会生命内容和实现手段也与过去有所不同,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的变迁导致对社会贡献认知的变化,广告霸权的强势造成社会生命实现手段的单一,这是由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乔清举 《文史哲》2008,4(2):57-64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指河流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精神和文明方面所具有的生命。历史上,河流是通过审美进入人类精神生活,从而具有文化生命的。河流的文化生命广泛地表现于文字、语言、一般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人生修养、艺术审美、文明类型、民族象征等各个方面。河流的自然生命是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本体基础,河流的文化生命则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河流文化生命的产生晚于自然生命,灭亡则早于自然生命,"川竭国亡"是民族心理和生存的沉重打击。只有拥有健康生命的河流才能产生文化生命,所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类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和合起来”的途中 ,艺术以其爱的创造 ,在融突而和合中化生了新的诗篇、鲜花和世界 ,也转生了新的艺术世界。和合艺术哲学是指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艺术活动中所描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的检讨。艺术是对生命情调的肯定 ,是生命在瞬间的艺术情感的强化。和合艺术是生命主体精神及其道德心灵的解放者。和合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和爱意境。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重创与现实的悲伤———从池莉的小说看当代人文化心理的阴影●赵学勇刘铁群一、小引文化,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体现。文学,作为组成文化的重要流脉之一,是一种与人的精神关系极大的生命活动的言说,它最鲜活而自然地反映着人类的精神生命活动历程。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重审     
我想以人类学为出发点,从生命运动过程的角度讨论艺术本质,从生命的机制解剖艺术现象,从而对艺术作一番重新审视。1 历史踅进文明社会后的一大功绩是人类进入文化自觉状态。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与核心 ,是一种重化生的生命模式。它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华夏艺术生命精神的形成 ,即体写万物风姿活意的神韵意识、流贯性灵情思的主体意识和映射天人共感的宇宙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即是中国艺术弥漫遍布的精神特质之所在 ,也是中国艺术流转不息的无穷魅力之所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