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多来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涉及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考察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时,也还须联系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家的审美观点、艺术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试行结合我国古代绘画和书法,就上列部分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罢了。  相似文献   

2.
再谈艺术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三年我曾就艺术的形式美问题写过文章,谈到我国绘画艺术在因物立意、笔中寓骨、骨中见势的过程中表现形式的美,文中有些看法还待商榷。近年来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外美学遗产,也时常涉及形式美问题,现在试选择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某些有关看法,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西方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关于艺术形式的文献。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指出:“那些偶像的穿戴和装饰,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批评了形式和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3.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4.
美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可感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所以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范畴来考察美的存在,可以看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不同构成。所谓形式美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在合乎规律的联系中所显示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离不开美的形式。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内形式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内部的组织联系。外形式是指事物外部形象的具象形态。在外形之外还有一种表层缀饰形式,它是外形式的一部分。形式美就是内形式与外形式所显示的审美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形式美与艺术本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贤根 《江汉论坛》2002,1(5):83-86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提出的希腊艺术之有“永久的魅力”问题,学界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看法是希腊艺术之有“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于它充分完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生命本体内容”。本文认为两种看法各有缺陷,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即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是就人的本质的一般精神意义上而言的,它是对前人尤其是席勒的观点的批判继承,有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在基础,甚至带有向未来共产主义展望的历史意味。  相似文献   

7.
文化民族化问题,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断地讨论。但是一些理论问题至今也似乎没有说清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内容,还是指形式?卽:一个作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个一向被认为是“最起码的常识”问题,却在文艺界众说纷纭。有的说,没有内容,哪来形式?文艺民族化首先是内容问题;有的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文艺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形式问题,有的强调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语言最能表达民族特色,文艺民族化的关键是语言问题:等等。大家都援例引证,各自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对人类的艺术活动,我们不仅要研究其特殊性,即研究每种文艺样式的特征,而且要研究其普遍性,即研究各种文艺样式之间共同的规律;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某一种文艺样式同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关系,即文艺的相关性。国外学者把研究文艺相关性这种方法称作文化学方法。这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国外已被愈来愈多的文艺研究者所接受。但在我国,对文艺相关性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  相似文献   

9.
许海 《阴山学刊》2004,17(1):16-18
形式美在表现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在根源上的实践主体性是形式美中的深层次矛盾.形式美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这种相对独立的表现中包含着善,包含着物质实践和主体发展的丰富历史内容.康德的形式美观点的缺陷正是在于重视了形式美的表现,忽略了形式美的实践和主体根源.  相似文献   

10.
<正>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载了林青山同志的《论社会实践和个人实践的关系》一文,对实践问题作了更深一层次的探讨,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在此,笔者谈一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林青山同志。一、两种实践观和实践的两种组织形式不能相混淆实践观和实践的形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践观是人们对实践的基本看法和本质规定。实践的形式指的是实践的样式、类型和规模等等,是对实践内容的反映,是人们对实践外在的量的规定。二者不能用相同的概念来表示。在林文中却对同一概念赋于两种含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生产应重视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实际运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社会主义文艺产品具有商品性这里所说的商品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换关系,文艺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它除使用价值之外,也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肯定了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那么它就必然有个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例如作家创作出作品是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不同文学形态的指意实践。从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关联,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外部研究而言,媒介决定文学情境,新媒介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通过文本建立艺术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的衍生产业。如今媒介从物质媒介演变成文艺媒介,文艺媒介分为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三个层面,这是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中国艺术是不是一种完备的、足以和西方艺术比肩而立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何在?对这些问题,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如果说,今天的大多数学者都已抛弃了西方中心论观点和以西方价值论与思维方式作为标准去比量、套用中国文化与艺术、从而认为中国文化一无足取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和方法,都已承认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文化、中国艺术有其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那么,在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质与独特魅力究竟是什  相似文献   

14.
一、文艺批评标准由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决定。文艺批评标准是由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就有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儒家提倡“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着重文艺的教化功能,所以其批评标准是善,“思无邪”。魏晋时代提倡“诗缘情”,认为文艺不是代圣人立言,而是吟咏情性的,所以提出“诗赋欲丽”这个重形式美的标准。西方古代强调文艺是模仿、再现,所以批评标准着重符合客观真实。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认为文艺是“表现”,表现自我;抒发情感,批评标准便是情感的真实。我国现代长期以来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所以文艺批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与我国古代文艺批评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在文艺创作领域,由于作者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不一致,写出来的作品就有正确、谬误之分,艺术高下之别,和风格上的差异。在文艺批评领域,情况也大致相仿:对于同一部作品,评论者之间的看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评论者同作者之间也往往在见解上存在分歧。这些分歧可能有正确与谬误的分野,或彼此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或评论者之间的方法、态度不对头,或评论者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够熟悉,等等,所以在文艺评论中出现一些不同意见是毫不奇怪的。至于文艺见解上的不同看法,则必须展开充分  相似文献   

16.
小小说谈片     
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近年来,越来越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显示出它不可忽略的艺术魅力。小小说的称谓很多,如“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微型小说”、“迷你小说”、“超短篇小说”等等。小小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评论家众说纷纭。美国著名评论家、微型小说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认为小小说有三个要素:一是构思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尾出人意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认为微型小说是“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  相似文献   

17.
形式问题是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我国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去年第10期编发了苏宏斌教授的《形式何以成为本体》一文。该文认为,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质料—形式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形式乃是作品的本体;另一种是内容—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西方现代艺术抛弃了内容—形式模型,采用纯粹的质料—形式模型,因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先生与苏宏斌教授就该文所涉及到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展开了争论。我们认为,发表这些通信,对于推进有关形式问题的研究、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那种抱团混战、党同伐异的不良现象,我们十分倡导这种以探求真理为目标的、同志式和商讨式的健康学风,也欢迎更多的学界同仁就此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4,(1)
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原有文艺形态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殊艺术功能,主要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屏幕形态”.目前,我国电视人口的混合覆盖率已达到83.4%;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  相似文献   

20.
刘求长 《学术研究》2001,(8):109-112
与科学发展相比,文艺发展中存在保守规律.它表现为艺术经典永不失其魅力,新旧形式的艺术并存并行,艺术创作往往无视科学结论,艺术发展中保持着基本的审美规范等等.保守规律的存在是合理的艺术与生产力发展不存在直接关系,艺术审美因素的基本规范根源于人类天性,保守规律是对艺术接受者欣赏习惯保守性的适应.文艺发展的主流或正道应是创新规律与保守规律合力指向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