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低碳伦理问题是在生态文明共生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兴伦理问题。它将人纳入到全人类、整个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中,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价值归依,以环境正义作为处理人类内部矛盾、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原则,实现人类向真实生活的复归,达到人类"类德性"普遍提升和个体幸福和谐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2.
吴贻玉 《学术界》2007,1(4):165-170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文明或和谐文明的程度就不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人为目的,崇尚理性、倡导实事、公平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唯有做出这样的承诺,才能返归于人,社会才能不断实现和谐,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执政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应对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理论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内含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是一种有生态前提条件的发展,是多要素协调综合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人和谐(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观的普及和生活价值现的创新,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瑛 《理论界》2013,(1):62-64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目前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整体设计.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7.
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也需要文明休闲.因此,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人性素质,通过人的内在力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技术和制度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作用于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使现实的人成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塑造社会生态人的生态理性、和谐情感、完全意志和适度欲望等人性要素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的素质品质支持。  相似文献   

9.
追求人生幸福与人境和谐是人类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幸福在哪里"这样的人生困惑,究其原因,是由于三等学生的心理落差、苛严僵化的管理模式、单调乏味的娱乐生活所造成。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民办高校努力营建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传递人生幸福感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从本质内涵看,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生。从生态文明的内在结构看,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的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形态、客体形态和主客体关系统一形态三者的统一。同时,在其内涵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构性与和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崔思朋  陶继波 《理论界》2013,(12):83-8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其承栽能力。进入新世纪,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到我们的生存。不可否认,这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理念以“直接解决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问题”为己任。通过解读生态文明的理念,去践行生态文明中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邱荷 《理论界》2014,(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人格。他们的理想观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最好阐释和最新发展,它赋予了幸福历史的深度、时代的高度和现实的温度,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丰富的理论意蕴。对其理论内涵的解读可从四个维度进行,从国内外双重视角分析奋斗幸福观的问题缘起,明确其现实必然性;从当前到长远把握奋斗幸福观的本真旨归,明晰其目标指向性;从个体到群体厘清奋斗幸福观的主体构成,阐明其全员参与性;从理想到现实确定奋斗幸福观的实践指南,剖析其路径协同性。奋斗幸福观深刻阐明了奋斗和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是全体中国人民获得幸福和过上美好生活的观念指引和行动指南,具有厚重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基本原理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系统论角度适应了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从组织建设上成为立党建党之根本。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政治文明理论提出的背景、建设的新思路、方法和途径诸问题进行拓展性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文婷 《北方论丛》2005,(5):114-1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它反对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危机归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观点,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是造成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全新概念,并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政治文明为政治与经济平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同时,促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东亚文明进行了文化探源,并有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而事实并非如此,透过东亚文明所折射出来的不是儒学的辉煌,而是它的衰落之态。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儒学的命运将如何,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认为幸福社会的概念具有六个分析维度:它观照的既是个人幸福,也是普遍幸福;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是道德的,也是制度的;它是个人的,也是社会与政府的;它是主观感觉的,也是客观标识的;它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结合的。分析了其构成的六个具体内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观;"善良和生"的思维与伦理规范;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公民参与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公共服务;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指出只有真正明确这些概念,做实这些具体内容,才能使以主观性很强的幸福所标称的社会实体具有实在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