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菜花开     
去年深秋,回老家省亲,转悠半天才在地里找到母亲。红霞满天的傍晚.绿油油的白菜在一片冬日的荒凉中显得格外青翠,父亲拿刀铲起一棵白菜,刷刷把左右败叶择掉,稳稳当当地码在地头。母亲种了一辈子白菜。当年,她被公认为种菜能手,那一棵棵肥胖白嫩的白菜曾经给她骄人的资本,也得到父亲一家的青睐,最后促成和我父亲的姻缘。  相似文献   

2.
人到后悔时     
包岚 《老年世界》2010,(2):32-33
昨夜,母亲又走进我梦中。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四年。四年里。有多少个日子我与母亲在梦中相见。 母亲依然牵挂着我! 可是我与母亲生前不睦。父亲善良、仁慈,慈爱的目光时时刻刻注视在儿女身上。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为善。生活中,父亲像是慈母,母亲反像严父。  相似文献   

3.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4.
今天放学的路上,林美美忽然和我们讨论起她喜欢的男孩子来,她时而羞涩、时而兴奋、时而惆怅的讲述,听得我不由暗自觉得好笑。我正偷着乐呢,却没想到话锋一下子转到了我的身上,她们逼问我有没有暗恋的男生,我支吾了半天都说不出来,几个女孩子于是哄的一声全笑开了,我在大家的笑声中红了脸庞。  相似文献   

5.
刘卫 《当代老年》2006,(7):12-12
“五一”回老家,母亲似有隐情,几次欲言又止。直到我回城的前晚,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端到房间后,在我一再追问下,母亲这才道出了她满腹的心事。  相似文献   

6.
放飞的爱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1966年出生,5岁失去父亲。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在中学教书的母亲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强地挑起了家庭和工作的双重重担,给我有爱和温暖陪伴的童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是在她的培育下慢慢形成,并目也得到了磨练。在我年少负笈远行的路途上,母亲的爱和注视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阿雯(化名)在社工室的异常行为引起了我对她的关注。她时而拿着麦克风大喊大叫,时而拿着剪刀追着其他青少年闹着玩。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风衣     
苁蓉 《老人世界》2011,(8):29-29
小时候,每当注视母亲婀娜的身影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麻花辫时,我总会奇怪,有了几个孩子的母亲竞还有这样的风韵。可是那时,母亲总是抱怨,嫁给父亲是她最不如意的事情。而父亲因为自己的确比母亲稍矮一点儿,长相差一点儿,也就由着母亲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肖玲玲 《老年人》2006,(10):27-27
在我的老家农村,没有照相馆。但常会有照相师傅背着相机走村串户,吆喝着照相。前来照相的,多是些即将结婚的恶人,或者就是那些面临毕业的学生娃子。乡下人穷,尽管都向往着留个影,但谁也舍不得花那个钱。我们家第一次照相,记得是在我6岁那年。照相师傅进村后,母亲搂着我,父亲拉着哥哥姐姐,在门前的桂花树下拍了张“全家福”。黑白的照片上.我们全家人都笑得合不拢嘴。特别是母亲,乌黑的长辫垂过双肩,齐眉的刘海下两眼笑成了月牙儿。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好看!  相似文献   

10.
洗好一只碗     
刘改徐 《职业》2013,(25):82-82
一年之内,我接连跳了几次槽,情况却越来越不如意,我干脆待在家里,闭门不出,虽然内心无比焦虑,却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于是我总是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陪母亲逛街、买菜、收拾家务。
  终于有一天,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躲在房间里哭了起来。这时,母亲悄悄推开门,递给我一块毛巾,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孩子,你的心太高了!”说着,母亲示意我出来,去帮忙收拾一下厨房。  相似文献   

11.
穷家难舍     
母亲刚被我接进城里住了两天,使老是叨念着要回乡下去。母亲要回乡下的理由十分简单:在城里住不惯。母亲一辈子为我们、为生计而长年累月地操劳奔波,从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从没享过一天清福。我的内心充满歉疚,总觉得太对不住母亲。我这一生,欠她的太多太多。把她接进城来,本想让她清情闹闹地安度晚年,也好让我尽尽做儿子的孝道。可母亲刚刚进城,便又闹着要回乡下。这让我心里十分难受,极力进行劝阻和挽留。可母亲仿佛是铁了心似的,一定要我把她送回老家。拗不过母亲,我只好开车将她又送回了乡下。在那间母亲任了大半辈子的…  相似文献   

12.
王瑶 《老年世界》2013,(5):16-16
常言说:父母在,不远行。然而母亲却因为我的远行而离开家乡。几年前,我和儿子随在部队的老公到北京定居。刚到北京时,我们租住在一所简陋的两居室,一切都是再简陋不过的设施,很长时间我才适应。母亲时常感叹:放着家里好好的房子不住,却跑这里来租房住。我通常笑答:“冲全国人民都向往的首都呗!”  相似文献   

13.
一天清晨,我在公园的长廊里避雨,看见几位大姐在做一套非常独特的健身操,她们时而模仿老虎扑食,时而模仿狗熊慢步行走以及猿猴左右跳跃和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就像几个顽皮的孩子,太有意思了。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手机     
春节回家,临返城时,父亲坐在家中破沙发上.一改往日陪母亲送我一程的习惯,像有心事.几次嗫嚅着嘴,欲言又止。我问:“爸,你怎啦?”母亲接过话来:“别理他,这老头越来越像个孩子,真是老小老小!”我问妈,爸到底怎啦?母亲拗不过我,半是埋怨半是答我:“你爸想要个手机!”  相似文献   

15.
商君的死     
书柜里头,有一本长篇小说——《商鞅》,无事时拿起翻看过。写得一般,缺少让人全神贯注的吸引力。我就那么翻着,准备翻几下便送它回书柜里原样躺着……快要终卷时,有一段文字却让我的目光停了下来:那时,商鞅躲避新君惠王和公子虔的追缉,仓皇在路,这日逃至一家客店——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母亲便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感人的故事感染了几代人。母亲生长在湘南农村,年轻时的母亲聪明漂亮,做事泼辣能干,一条粗黑的辫子时常随着欢快的身影左右晃动着,羡煞了好些年轻小伙子。媒人几乎将门槛踏破了,她却无动于衷,从不言嫁。一个稻花飘香的日子,母亲下地劳作。她挑着沉沉的一担肥料走在乡间的田埂上,迎面碰上了一个身穿绿军装的小伙子,他就是后来成为我父亲的那个人。因为田埂实在太窄,母亲又挑着担子,两人相持着愣住了。醒过神来,军人飞快地脱掉鞋子,下到田里,给母亲让道。母亲从他身边走…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眼睛     
母亲过世已经15年了,但我却一直感到她那双充满智慧和真诚的眼睛似乎总在注视着我。在这双眼睛的关注下,我工作、生活不敢怠惰、苟且,处世为人不敢虚应、圆滑……认识母亲的人,都说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确实,母亲的眼睛很美,这种美不止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好看,...  相似文献   

18.
郭睿  王向葵 《当代老年》2014,(12):20-21
母亲住院的日子,妻子在调休之后,又请了30多天事假,白天全程陪护母亲,夜晚为母亲洗衣做饭,非常辛苦,却无怨无悔精心服侍着母亲,即使单位因为她请的事假扣掉了5000多元薪水,她也毫不可惜。母亲住院的日子,我白天上班,忙于公务,夜晚通宵陪护母亲,头发迅速变白,有时候也感到特别困倦,但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安康,我心甘情愿地服侍着母亲!  相似文献   

19.
萧音 《金色年华》2008,(5):42-42
从记事时起,每当一起外出时,母亲便不由自主地站到我的左边,用这种下意识的动作遮挡住陌生的目光。 我左边的脸上、脖子上、肩胛骨上,暗紫色的殷红连成了一片,汇成一道让人触目惊心的疤痕。那是母亲的错,我六岁那年,她炸鱼时失手将盘子和鱼一起掉进油锅,沸腾的油溅了出来,烫伤了站在她身旁的我。时至今日,最初的疼痛早已模糊,依然清晰的却是那些残留在心灵上的疤痕。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模样丑陋。儿不嫌母丑,骨子深处,我却藐视着我的母亲。母亲有一头分叉的头发,有一张雀斑如繁星的脸,有一双春夏秋冬终年皲裂、老茧如铁的手。每每看到母亲的模样,我会在心中轻叹:天哪,为什么这个女人就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